無錫
無錫簡介
人口:全市總人口518萬。 區號:0510 郵編:214000
地理位置:地處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南臨太湖,北依長江,京杭大運河繞境而過,南接浙江省、安徽省,西鄰常州市,東靠蘇州市,西距南京177公里,東距上海126公里。
行政區域:轄崇安、南長、北塘、新區、錫山、惠山、濱湖7區,以及江陰和宜興2個縣級市。
無錫介紹
無錫建置沿革:無錫始于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后,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后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蕩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屬于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于三弟季歷,從現屬陜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并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后,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