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疫霉 ,在CA培養基上,菌落均勻,氣生菌絲較少,邊緣明顯,生長較慢。卵孢子球形,無色,直徑17-25(平均22.2)μm;壁平滑,厚 1-2μm,滿器或不滿器。
芋疫霉
基本信息
拉丁綱名 Phycomycetes
中文綱名 藻狀菌綱
拉丁目名 Peronosporales
中文目名 霜霉目
拉丁科名 Pythiaceae
中文科名 腐霉科
拉丁名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中文名 芋疫霉
定名人 Racib
參考文獻 Pythiaceae
形態特征
在CA培養基上,菌落均勻,氣生菌絲較少,邊緣明顯,生長較慢。菌絲形態簡單,較細,粗2-7μm;未見菌絲膨大體。孢囊梗不規則分枝、傘形分枝或合軸分枝,直徑2.0- 4.0μm。孢子囊卵形、長卵形、橢圓形,基部圓形, 32-70μm×23-37μm,平均51.6μm ×30.6μm;長寬比值為1.3-2.0,平均1.71;孢子囊脫落性,具中等長度的柄,梗長8- 25(平均15.6)μm;半乳突,一個,扁平,高1.5-3.0μ m。游動孢子腎形,10-15μm ×8-12μm,鞭毛長19-31μm。休止孢子球形,直徑 10-12μm。藏卵器球形,直徑23- 29(平均26.3)μm,壁平滑,無色;柄棍棒狀。雄器近球形、圓筒形或不規則形,圍生,單細胞,無色,10-21μm×8-21μm,平均14.2μm× 12.3μm,常有間生雄器。卵孢子球形,無色,直徑17-25(平均22.2)μm;壁平滑,厚 1-2μm,滿器或不滿器。
分布
芋Colocasia esculenta(L.) Schott:云南西雙版納(PL 144);海南[P28 (A2), PL 173]。
橡膠樹Hevea brasiliensis(H. K. B.) Muell.-Arg. :云南西雙版納(P 602)。
據戴芳瀾(1923,1979),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orski除在中國臺灣省寄生于野芋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和芋上外,在大陸的芋上還廣泛分布于江蘇、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馬來西亞、中國、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古巴、印度、印度尼西亞、尼泊爾、多米尼加、危地馬拉、泰國、埃塞俄比亞、菲律賓、緬甸。
特點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orski首次從芋葉上分離出并由Raciborski(1990)命名。雖然后來曾被Sarejanni(1936)改名為 P. parasitica Dastur var. colocasiae (Raciborski) Sarejanni,但是多數學者認為本種的孢子囊等與P. parasitica(=P. nicotianae)有區別,應為一獨立的種,即P. colocasiae(Tucker,1931)。本種的寄主的范圍狹窄,僅報道寄生于天南星科 Araceae的兩個屬(Colocasia和Xanthosoma)上( Ribeiro,1978)。
Waterhouse(1963)報道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orski有厚垣孢子,Newhook et al.(1978)認為本種僅部分分離物能形成厚垣孢子,但在作者研究的分離物中均未見有厚垣孢子形成。
芋疫霉是異宗配合的種,它主要分布于亞洲的野生和栽培的芋屬(Colocasia)植物上:在美國的夏威夷只有A1交配型(Ko,1978,1979);在印度也僅發現A1交配型(Narula & Mehrotra,1981)。安寶貞等(1986)對中國臺灣各縣的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os- ki進行廣泛研究后指出,在臺灣的所有交配型都是A2。因此,臺灣似不屬于此菌起源中心的范圍,而柯文雄(Ko,1979,1980)認為它的原產地在亞洲的推測有待更多的研究工作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