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馬拉松(Hackthon ),也叫“編程馬拉松”,是一種在一段時間內很多人聚集在一起,進行合作電腦編程的活動,被稱為世界最酷的開發者狂歡,世界各地都有組織這種活動,它催生了許多新的創意,并發展為一個巨大產業。
黑客馬拉松
黑客馬拉松 - 簡介
黑客馬拉松是程序員的“美國偶像”,非常受歡迎。參與黑客馬拉松的,除了熱衷鉆研技術的軟件工程師,還有來自風投公司的團隊。黑客馬拉松一般長達幾十個小時,參賽者累了或坐或臥,現場休息。“黑客馬拉松”逐漸成為插件開發的主要形式:一群高手云集一堂,在幾十個小時內拿出作品,擇優而錄。
“黑客馬拉松”就像程序員版的《美國偶像》,極其火爆。有了更加易用的軟件編寫工具,加上各公司樂于讓第三方分享他們的數據,2011年美國舉行了200多場“黑客馬拉松”(全球近20個城市分別舉行類似活動)。結果是催生了一系列創意和新興企業,光是圍繞蘋果的iOS系統,從2007年開始,就開發了50多萬個插件,為程序員們帶來30億美元收入(安卓插件40萬個,收入約1億美元)。
黑客馬拉松 - 由來
黑客馬拉松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它們源自編碼潮流。電影《社交網絡》有一幕很出名: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一間宿舍里舉行了10分鐘的編碼比賽,贏家成了他第一位實習生。
從1960年代開始,程序員們就一直在參加自組織的非正式黑客馬拉松。斯蒂芬·勒維在1984年出版的《黑客》一書中提到,當時麻省理工的學生更喜歡投身24小時的“馬拉松風暴”。不過,直到1990年代末,現在這種黑客馬拉松才出現:在一連串的講座之后,出席開放源代碼軟件大會的軟件工程師們總是急不可耐地想要親自玩一把。于是最后一天,他們會聚在一個房間里,一塊兒切磋編碼,當時沒有獎金,沒有推介,也沒有非技術界的參加者。
現在每隔約兩個月,Facebook的700多名軟件工程師就會聚集在公司辦公室,參加一場24小時的比賽,賽場門上裝飾著大大的貼紙,上面寫著H -A -C -K(意為“黑客”或“編碼”)。
黑客馬拉松 - 組織形式
黑客馬拉松有種“來一個就會來一群”的氣氛,已經成為溝通、學習和測試新插件及吸引風投機構的新型論壇。
“黑客馬拉松”規模各異,可能是在酒店自助餐廳舉行、只有20個程序員參加的小型比賽,也可以是在13 .3萬平方英尺的倉庫舉行、參加者多達500人的大型賽事。
黑客馬拉松 - 商業利益
參賽者贏得獎金
黑客馬拉松比賽規模越大,獎金就越吸引。在TechCrunch舉行的Disrupt黑客馬拉松中,冠軍可以贏得多達25萬美元的獎金。
公司得到品牌效應
財富500強公司希望借黑客馬拉松來宣傳自己,AT&T、微軟、諾基亞,甚至甚至是聯合利華這樣的巨頭都主辦過黑客馬拉松和插件大賽。辦一場100人參加的比賽,只需投入5000美元——考慮到如果某位參賽者做出一鳴驚人的插件、被公司推到市場上帶來的回報,這筆投資堪稱微不足道。
風投、獵頭尋找人才
風險投資者也把黑客馬拉松視為尋找人才和投資目標的理想場所。投資者特別喜歡黑客馬拉松,并會循例派下級員工混跡其中的原因:這里可以發現人才。“過去大家習慣于在技術大會上包下一個活動室。現在的潮流是,如果你想找工程師,就去黑客馬拉松。”
風險投資人不是唯一在黑客馬拉松轉悠的人。獨立的技術獵頭尤其積極,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一位軟件工程師的起薪可以高達10萬美元,而獵頭可以拿到他頭一年工資20%的傭金。
黑客馬拉松 - 衍生比賽
黑客馬拉松風潮已蔓延到傳統的技術世界之外,出現了女性黑客馬拉松、少年黑客馬拉松、大學生黑客馬拉松、與自閉癥斗爭黑客馬拉松、改善教育黑客馬拉松、幫助老兵黑客馬拉松、創建“占領華爾街”抗議工具黑客馬拉松、清潔能源黑客馬拉松、佛蒙特雜貨店購物指南黑客馬拉松,還有為檢測水污染而舉行的14場黑客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