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銀漢魚
基本信息
拉丁文學名:Atherina bleekeri Günther
英文學名:Silverside
綱目:銀漢魚科
俗稱:銀漢魚,重鱗魚
白氏銀漢魚 - 形態特征
背鰭Ⅴ~Ⅵ,I-9;臀鰭Ⅰ-12~14;腹鰭I-5; 縱列鱗44~45,橫列鱗7。
形態特征
體細長,側扁,背緣圓凸,腹緣較狹;體長為體高6.1~6.7倍,為頭長4.5~4.8倍。頭短而尖,背面寬平;頭長為吻長3.6~4.2倍,為眼徑2.5~2.8倍。眼大,距吻端較距鰓蓋后緣為近。眶上骨微突起。眼間隔寬,微凹,稍小于眼徑。鼻孔小,位于眼的前方。 口小而斜,上下頜約等長,或上頜稍長;前頜骨能伸縮,上頜骨后端伸達眼前緣下方。牙細小,上下頜及犁骨牙各成一狹帶。舌大,游離,前端圓形,舌上無牙。鰓孔甚大,鰓蓋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前鰓蓋骨邊緣波曲,具突起;鰓蓋骨邊緣光滑。鰓耙細長,5~7+21~24,上鰓耙較短。
鱗大,圓鱗,體全部被鱗,頭部無鱗;鱗片后緣波曲,呈鋸齒狀,前緣中央有一柄狀突出。無側線。
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5~6鰭棘,起點距尾鰭基底較吻端為近,鰭棘細弱,各鰭棘約等長。第二背鰭具1鰭棘,9鰭棘,起點與臀鰭第五鰭條相對,鰭棘弱而短,前后部鰭條較長。臀鰭與第二背鰭相似,大于第二背鰭;具1鰭棘,12~14鰭條。胸鰭高位,尖形,其長大于吻后頭長。腹鰭位于胸鰭后部下方,小于胸鰭。尾鰭分叉。肛門位于臀鰭基底前方。
腹膜無色。腸短,腸與胃區分不明顯;無幽門盲囊。鰾無鰾管,前半部較細小,后半部膨大。
體銀白色,背部及頭頂具黑色小點,體側具一寬的銀灰色縱帶,帶寬占鱗片2~3縱行,吻端黑色。背鰭、臀鰭、胸鰭、腹鰭淺色,尾鰭灰黑色。
習性
為近海的小型魚類,多棲息于內灣的中上層,常結成小群,以浮游生物為食,主要攝食橈足類。夜間趨光性強,閩南沿海7到8月燈光誘捕中上層魚類時,銀漢魚常成群在中心光照區水面作回旋游泳,為燈光作業兼捕的笑雜魚。
漁業利用:銀漢魚過去一直被認為沒有經濟價值而受忽視,但終因它種類多,在海洋生物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人們不得不對其刮目相看。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迄今已鑒定出的銀漢魚約有240種之多,而在我國,目前有記載的還不到10種。其中常見的有白氏銀漢魚、吳氏銀漢魚、凡氏銀漢魚、下銀漢魚等。銀漢魚都棲居在橈足類、糠蝦、無節幼蟲、輪蟲等微小動物豐富的沿海內灣的中上層,它們一生都踏踏實實且辛辛苦苦地通過攝食微小動物將低等的能量轉化成自身的高等能量,以供我們人類或其他大型海洋生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