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黑吊
簡介
印度洋黑吊成魚體一致黑色,各鰭與體色一致,尾鰭基部具白色豎帶,末端具藍色緣,背鰭和臀鰭也具藍緣。成魚在眼睛正后方以及尾棘處各具一暗色短橫斑,體長5cm以下的幼魚不具任何橫斑,體長10cm以下的亞成魚的尾棘處不具斑紋。在夜間,體色會轉為藍灰色。與白鰭黑吊和太平洋黑吊非常相似,與白鰭黑吊的區別在于后者的胸鰭后部為白色,且身體各鰭不具藍色緣帶;與太平洋黑吊的區別則在于尾鰭緣的顏色以及背鰭和臀鰭軟條部的形狀,太平洋黑吊的尾鰭鰭緣為白色,且背鰭和臀鰭軟條部為鈍圓形。主要以海藻為食。
基本信息
中 文 名 印度洋黑吊
英 文 名 Black Surgeonfish
拉丁學名 Acanthurus gahhm
命名者,年份 Forsskal,1775
參考文獻 Randall, J.E., 1987. Three nomenclatorial changes in Indo- Pacific surgeonfishes (Acanthurinae).. Pac. Sci. 41(1-4):54- 61. 第54-56頁
地理分布 分布在西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圍僅在紅海和亞丁灣(Gulf of Aden)一帶海域。
氣 候 帶 熱帶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習 性 棲息于開闊的珊瑚礁區和巖礁區水深1-40米之間的海域,通常成大群生活。主要以海藻為食。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40cm
繁殖方式 群體產卵型
食 性 藻食性
背鰭鰭棘(總數):9條
背鰭軟條(總數):24-28條
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23-26條
形態
成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明顯凸出,成魚越是明顯。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背鰭和臀鰭軟條部呈角形;尾鰭彎月形,隨著成長,上下葉逐漸延長。成魚體一致黑色,各鰭與體色一致,尾鰭基部具白色豎帶,末端具藍色緣,背鰭和臀鰭也具藍緣。成魚在眼睛正后方以及尾棘處各具一暗色短橫斑,體長5cm以下的幼魚不具任何橫斑,體長10cm以下的亞成魚的尾棘處不具斑紋。在夜間,印度洋黑吊的體色會轉為藍灰色。印度洋黑吊與白鰭黑吊(Acanthurus albipectoralis)和太平洋黑吊(Acanthurus grammoptilus)非常相似,與白鰭黑吊的區別在于后者的胸鰭后部為白色,且身體各鰭不具藍色緣帶;與太平洋黑吊的區別則在于尾鰭緣的顏色以及背鰭和臀鰭軟條部的形狀,太平洋黑吊的尾鰭鰭緣為白色,且背鰭和臀鰭軟條部為鈍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