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鼠婦,又名西爬蟲、團子蟲,昆蟲綱鼠婦科節肢動物,主要分布在天津、北京、武漢、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球鼠婦
別名
西爬蟲,團子蟲。
學名
Porceeiolaevis
分布
天津、北京、武漢、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在全國溫室內發生普遍。
危害
鼠婦在溫室內危害多種植物的幼芽,也啃食根、莖和果實;葉片被吃成缺刻,嚴重時可吃光葉片,僅留葉脈;也常吃幼苗的生長點、幼芽、果實,使果實和嫩莖造成傷疤,有時造成落果;或因被害株受害造成傷口后被雜菌侵染而腐爛。受害的溫室植物有海棠、紫羅蘭、仙客來、鐵線蕨、扶桑、茶花、含笑、蘇鐵等觀賞植物;此蟲更喜歡危害多肉植物。
特征
鼠婦體長8.5~10.5毫米,體背灰色或褐色,體寬而扁,稍有光澤,第一胸節與頸愈合;腹面淡白,胸部腹面略呈灰色,腹部較深;體分13節,第八、第九兩個體節明顯縊縮,末節呈三角形;頭部寬2.5~3.0毫米,頭頂兩側有1對復眼,眼黑色,圓形微突起;頭頂前端著生兩對觸角,觸角土褐色,l對觸角長,l對觸角短而不明顯。長的l對觸角分6節,第四節最長,相當于第五、第六節之和;口器小,褐色;雌體胸肢中莖部內側有薄膜板,左右會合,形成育室;卵產在育室內,初孵化的幼鼠婦體淺白色,具足6對;經過一次蛻皮后有7對足,蛻下的皮殼白色。
繁殖規律
鼠婦一年繁殖1次,壽命可達一年以上,雌體卵產在胸部腹面的“卵兜”內,每頭產卵30粒左右,經過約兩個月左右,卵在“卵兜”內孵化為幼鼠婦,從“卵兜”陸續爬出,離開母體,行獨立生活。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離開母體的幼鼠婦在1~2天內即開始第一次蛻皮,又經過6~7天后,第二次蛻皮;蛻皮一般在第四和第五體節的節間處,體表斷裂,先蛻去包括頭部在內的前半部,然后蛻去后半部的其余部分。鼠婦對蛻下的體皮有自行取食和相互取食的現象。鼠婦一生,要經過多次蛻皮后,才能成熟。鼠婦體的某一部分如觸角、肢足受到斷損,能通過蛻皮方式,仍能長出觸角和肢足,再生的能力較強。鼠婦喜歡富含有機質的潮濕砂質土中。在這種環境下,繁殖快,繁殖量大。該蟲喜暗怕光,故白天多在土中隱蔽,傍晚陸續出來活動危害,一般在晚上9~10點至翌日3~4點鐘為其活動危害高峰期。陰雨天白天也可活動危害。鼠婦有假死性,在外物的碰觸下,將體卷縮成球形,靜止不動呈假死狀,在強烈陽光直射或者在外物觸動消失之后,會自行復蘇,恢復活動。
防治
(1)人工防治:清除溫室內多余磚塊和雜草,保持室內清潔。
(2)成蟲活動繁殖季節,在溫室內堆集幼嫩菜葉或青草作誘餌,清晨集中收集處理,也可以人工捕捉。
(3)藥劑防治:在鼠婦發生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可選用20%殺滅菊酯20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乳油40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3000倍液,也可以噴布5%西維因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