钷pǒ
钷,原子序數(shù)61,是人工放射性元素,也是一種稀土元素,元素名來源于希臘文,原意是“火”。原本產(chǎn)生于恒星里,地球上的钷有著多種起源。有多種同位素,钷147可制作防護的發(fā)光粉和用于航標燈;也可用于作核電池的燃料。
钷pǒ
钷,原子序數(shù)61,是人工放射性元素,也是一種稀土元素,元素名來源于希臘文,原意是“火”。原本產(chǎn)生于恒星里,地球上的钷有著多種起源。有多種同位素,钷147可制作防護的發(fā)光粉和用于航標燈;也可用于作核電池的燃料。
簡介
钷是一種稀土元素,為六方晶格晶體,熔點1168°C,沸點2460°C,密度7.22克/厘米³。钷的氯化物、硝酸鹽是可溶性鹽,草酸鹽、氟化物難溶。第一電離能5.55電子伏特。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最長的為145Pm,18年,147Pm半衰期為2.64年。雖然有較長的半衰期,但是很難大量積累它。物理性質(zhì)和化學性質(zhì)與釹和釕相似。原本產(chǎn)生于恒星里,地球上的钷有著多種起源。钷147可制作防護的發(fā)光粉和用于航標燈;也可用于作核電池的燃料。
在自然界中里尚未發(fā)現(xiàn)它的存在。它是鈾、釷和钚的裂變產(chǎn)物之一,在核反應堆中人工方法制得。
名稱由來:
得名于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钷 - 性質(zhì)
總體特性
元素符號:Pm
英文名: Promethium
中文名: 钷
相對原子質(zhì)量: 144.913
原子序數(shù) 61
系列 鑭系元素
周期, 元素分區(qū) 6, f
密度、硬度 7264 kg/m3、無數(shù)據(jù)
顏色和外表 金屬性
地殼含量 在剛果的瀝青鈾礦中,每噸礦物中只有10-15公克。
原子屬性
原子量 [145] 原子量單位
原子半徑(計算值) 185(205)pm
離子半徑: 1.09(+3) 埃
共價半徑: 1.63 埃
原子體積:(立方厘米/摩爾) 22.39
價電子排布 [氙]4f56s2
電子在每能級的排布 2,8,18,23,8,2
電負性: 1.13
氧化價(氧化物) 3(弱堿性)
晶體結(jié)構(gòu) 晶胞為六方晶胞
物理屬性
物質(zhì)狀態(tài) 固態(tài)、放射性
熔點 1373 K(1100 °C)
沸點 3273 K (3000 °C)
摩爾體積 20.23×10-6m3/mol
汽化熱 無數(shù)據(jù)
熔化熱 86.7 kJ/mol
蒸氣壓 無數(shù)據(jù)
聲速 無數(shù)據(jù)
其他性質(zhì)
電負性 1.13(鮑林標度)
比熱 180 J/(kg·K)
電導率 無數(shù)據(jù)
熱導率 17.9 W/(m·K)
電子親合和能: 0 KJ·mol-1
第一電離能 540 kJ/mol
第二電離能 1050 kJ/mol
第三電離能 2150 kJ/mol
第四電離能 3970 kJ/mol
常見化合物: 未知
最穩(wěn)定的同位素
同位素 豐度 半衰期 衰變模式 衰變能量MeV 衰變產(chǎn)物
145Pm 100% 17.7年 電子捕獲 0.163 145Nd
146Pm 人造 5.53年 電子捕獲 1.472 146Nd
β衰變 1.542 146Sm
147Pm 人造 2.6234年 β衰變 0.224 147Sm
同位素及放射線: Pm-143[265y] Pm-144[360y] Pm-145[17.7y] Pm-146[5.53y] Pm-147(放 β[2.62y]) Pm-148[5.37d] Pm-148m[41.3d] Pm-149[2.21d] Pm-151[1.18d]
發(fā)現(xiàn)人: 馬林茨基(J.A.Marinky)、格倫丁寧(L.E.Glendenin)和克里爾(C.Coryell)
時間: 1945
地點: 美國
發(fā)現(xiàn)過程
1945年,馬林茨基(J.A.Marinky)、格倫丁寧(L.E.Glendenin)和克里爾(C.Coryell)從原子能反應堆用過的鈾燃料中成功地分離出61號元素,用希臘神話中的神名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命名為钷(Promethium)。
钷 - 發(fā)展
钷是繼锝之后,人工制得的第二個化學元素。在天然礦物中尋找61號元素的工作,花費了科學家們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最后都無功而返。后來在“同位素統(tǒng)計規(guī)則”的指導下,科學家們放棄了從天然礦石中尋找,而走向核反應的產(chǎn)物中。
1945年,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克林頓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馬林茨基、格倫丁寧和克里爾在鈾裂變產(chǎn)物中發(fā)現(xiàn)了61號元素。他們應用了新的離子色層分離法把它分離出來,并研究了它。新元素并命名為promethium,元素符號定為Pm,名稱來自希臘神話中偷取火種給人類的英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1949年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接受了這一名稱。
一直到1948年,才制得可以看得見并可稱重的氯化钷(PmCl3,黃色)和硝酸钷(Pm(NO3)3)各3毫克。1965年從6000噸鈾礦中取得350毫克钷,是鈾自動分裂的產(chǎn)物(一說為1986年M.阿特雷普微(M.Attrep)從剛果瀝青鈾礦中分離出钷,含量甚微,每千克礦物中僅含4×10^-15克)。這樣地殼中也找到了它。
迄今已合成28個钷的同位素,钷-147的壽命是2.6234年,β輻射弱,因而被用來制造像藥片一樣大小的原子電池。由于這種能源很安全,而且作用的時間長,具有钷-147的電池首先應用在助聽器和輕便的無線電接受器中。
钷為核反應堆生產(chǎn)的人造放射性元素,主要用途如下:
1,可作熱源。為真空探測和人造衛(wèi)星提供輔助能量。
2,Pm147放出能量低的β射線,用于制造钷電池。作為導彈制導儀器及鐘表的電源。此種電池體積小,能連續(xù)使用數(shù)年之久。
此外,钷還用于便攜式X-射線儀、制備熒光粉、度量厚度以及航標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