鑪(lú),第104號元素。一種人造的放射性元素,符號為Rf。
鑪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戌集上】【金字部】 鑪; 康熙筆畫:24; 頁碼:頁1326第20(點擊查看原圖)
【唐韻】洛乎切【集韻】【正韻】龍都切【韻會】籠都切,??音盧。【說文】方鑪也。【徐鉉曰】今俗別作爐,非。【廣韻】火牀。【韻會】一曰火函。【左傳·定三年】邾莊公廢于鑪炭。【周禮·天官·宮人】共鑪炭。【前漢·賈誼傳】天地爲鑪,造化爲工,隂陽爲炭,萬物爲銅。 又【正韻】酒器。 又酒肆。【史記·司馬相如傳】令文君當鑪。【註】韋昭曰:鑪,酒肆也。以土爲墮,邊高似鑪。 又鉀鑪,箭名。見前鉀字註。 又【韻會】熏器。或作爐。【漢官典職】尚書郞給女,使執香爐。 又與鑢通。【左傳·定四年】鑪,金初宦于子期氏。【釋文】鑪,本又作鑢。金名。音慮。
考證:〔【左傳·定四年】鑪,金初官于子期氏。〕 謹照原文初官改初宦。
化學元素解釋:
性質
英文名: Rutherford
中文名:鈩
相對原子質量:261
電負性: 0
外圍電子排布:6d2 7s2
核外電子排布:2,8,18,32,32,10,2
同位素及放射線:Rf-257[4.7s]
電子親合和能:0 KJ·mol-1
第一電離能:0 KJ·mol-1
第二電離能:0 KJ·mol-1
第三電離能:0 KJ·mol-1
單質密度:0 g/cm3 單質熔點:0 ℃ 單質沸點: 0 ℃
原子半徑:0 埃
離子半徑:0埃
共價半徑:0 埃
發現
1964年,前蘇聯杜布納實驗室用加速到 113-115 MeV 的氖-22核轟擊钚-242靶,用顯微鏡測量了一個特殊的玻璃容器內的裂變軌跡,宣布合成了半衰期為0.3±0.1秒,質量數為260的104號元素,并命名為Kurchatovium (Ku)
1969年,美國的柏克來加州大學宣布用 71 MeV 的碳-12轟擊锎-249,得到鈩-257和鈩-258,前者的半衰期為 4-5 秒,釋放α粒子衰變為半衰期為 105 秒的锘-253。在同一核熔合反應中,還發生釋放3個中子得到鈩-258,半衰期為0.01秒。他們還用和 69 MeV 的碳-13轟擊锎-249得到鈩-259,半衰期為 3-4 秒,釋放α粒子衰變為半衰期為 185 秒的锘-255。
當時的美國實驗室沒有能力加速氖-22,因而沒有能力證實杜布納實驗室的發現。鑒于證實存在鈩-257和鈩-259的事件有數千次,而杜布納實驗室的結果未能得到重復,近年IUPAC決議定名原104號元素為“鈩”,以紀念新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但在1970年,美國人用氮-15轟擊锎-249確實得到了鈩-260。
來源及用途
名稱由來:為紀念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而命名。
元素描述:放射性人造金屬元素。
元素來源:用碳12、碳13粒子束轟擊锎249原子可制得半衰期為4+和3秒的鈩同位素。
元素用途:沒有什么實際用途。
其他:已知鈩的最穩定同位素為鈩-263,半衰期約10分鐘,它釋放α粒子衰變為锘-257,也可以發生自發裂變。1998年德國Mainz大學E. Strub等報道,鈩和上兩個周期的鋯和鉿一樣,生成四氟化鈩,氧化態為+IV。由于錒系元素最后一個元素的最高氧化態已經降為+III,因而有理由相信鈩是錒系后的周期系第四副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