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冰臺、艾蒿、醫草、灸草、蘄艾、黃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蓮頭、阿及艾、陳艾、灰草、大艾葉、杜艾葉、萎蒿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陰虛血熱者慎服。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葉。艾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荒野、草地、林緣。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5至7月花尚未開、葉正茂盛時,采葉陰干。
艾葉多皺縮,有短柄,完整葉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以葉厚、色青、背面灰白色,絨毛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草藥可以就地取材,且現代醫學的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1.沖任虛寒,月經不調,小腹冷若冰霜痛,日久不孕者,可與香附、吳茱萸、當歸、肉桂等配伍,以散寒止痛,養血調經。
2.產后感寒腹痛或老人臍痛腹冷痛者,可用熟艾入布袋兜于臍部。
3.寒濕瀉痢不止者,可與干姜同煎。
4.若痢下赤白、血多、痛不可忍者,則須與黃連、木香、肉豆蔻等同用,以清熱行氣止痛。
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脾、肝、腎經;芳香溫散,可升可降;
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的功效;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胎動不安,心腹冷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泄瀉久痢,帶下,濕疹,疥癬,癰腫,痔瘡。灸治百病。
艾者,有治理、安定之義。《釋名疏證補》云:“艾,治也。”《詩》毛傳:“艾,治也。”因艾可治病安身,是以得名,藥用其葉,故名艾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