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鵝兒花、鐵花、五毒、烏頭、烏喙、奚毒、即子、毒公、耿子、川烏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陰虛陽盛,熱癥疼痛及孕婦禁服。
川烏頭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主根(母根)。烏頭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叢中,分布于遼寧南部、河南、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省、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主要栽培中于四川。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地上部分莖葉,摘取桂冠下子根(附子),取主根(川烏頭),去凈須根、泥土,曬干。
川烏頭為不規則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長2至7.5厘米,直徑1.2至 2.5厘米。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皺縮,有瘤狀側根及子根痕,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 形成層環多角形,氣微,味辛辣,麻舌。以飽滿,質堅實,斷面色白者為佳。
1.內服須炮制后用;入湯劑應先煎1至2小時,以減低其毒性。
2.風寒濕痹,骨節疼痛,寒濕盛而痛甚者,可與防風、羌活,威靈仙等配伍。
3.寒濕分襲,骨節疼痛,不可屈伸者,可與麻黃、芍藥等配用。
4.寒瘀血留滯經穎,肢體筋脈攣痛,關節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可與草烏頭、地龍、乳香等同用。
川烏頭味辛、苦,性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毒烈升散;
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行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陰疽腫毒。
川烏頭反半夏、瓜蔞、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惡藜蘆,忌豉汁。
川烏頭形如烏鳥之頭,又以川產者為優,故名川烏頭。陶約景曰:“形似烏鳥之頭,故謂之烏頭。”《綱目》云:“出彰明者,取出附子之母,今昔對比人謂之川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