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童參、孩兒參、四葉參、米參
原料分類:
本品始載于《本草從新》。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塊根。主產于江蘇、安徽、山東等省。分太子參和太子參須兩種:太子參呈細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2至10厘米,直徑0.2至0.6厘米,頂端有莖痕,下部漸細呈尾狀。表面黃白色,較光滑,微有皺紋,凹陷處有須根痕,質硬而脆,斷面平坦淡黃白色,角質樣,曬干者類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以條粗肥潤,有粉性、黃白色,無須根者為佳。
凡脾胃虛弱,癥見疲倦乏力,食欲減退者,可與黃芪、黨參等配伍,以增強補氣之功;若兼胃陰不足,再加山藥、玉竹、,補脾益胃陰;若氣陰兩傷,癥見氣短、自汗、口渴者,宜與五味子、黃芪同用,以增其益氣生津之功;若氣陰不足而致心悸失眠者,又當與五味、麥冬、酸棗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氣養陰安神;若治小兒自汗者,可與浮小麥等配伍。
甘、微苦,平。歸脾、肺經。體潤性和。
補氣生津。主治脾虛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虛咳嗽、津虧口渴等癥。
太子參味甘、微苦而性平,偏微寒,既能益氣,又可養陰生津,且藥力平和,為一味清補之品,適用于脾肺虧虛、氣陰不足、氣津不足諸癥。太子參對淋巴細胞有明顯的刺激作用。
太子參本指人參之小者,以其形小而得名。現本品雖為異種,但功效相似 ,且其形亦細小,故沿襲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