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赤蘇、白蘇、蘇、蘇葉、紫菜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氣虛、陰虛及溫病患者慎服。
紫蘇葉為唇形科植物紫蘇和野紫蘇的葉帶葉小軟枝。紫蘇一年生草本。南方7至8月,北方8至9月,枝葉茂盛時收割,攤在地上或懸于通風處陰士,干后將葉摘下即可。
紫蘇葉葉片多皺縮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圓形,長4至11厘米,寬2.5至9厘米,先端長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圓鋸齒,兩面紫色或上面綠色,下表面有多數凹點狀腺鱗,葉柄長2至5厘米,紫色或紫綠色,質脆。嫩枝紫綠色,斷面中部有髓,氣清香,味微辛。
野紫蘇葉片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后葉呈卵形,長4至7厘米,寬2.5至 5厘米,葉兩面綠色,暗綠色或帶紫色協定緣具圓鋸齒。
均以葉完整,色紫、香氣濃者為佳。
紫蘇在中國常用中藥,而日本人多用于料理,尤其在吃生魚片時是必不可少的陪伴物,在我國少數地區也有用它作蔬菜或入茶。紫蘇葉也叫蘇葉,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能,主治風寒感冒、咳嗽、胸腹脹滿,惡心嘔吐等癥。種子也稱蘇子,有鎮咳平喘、社痰的功能。紫蘇全草可蒸餾紫蘇油,種子出的油也稱蘇子油,長期食用蘇子油對治療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顯療效。
1.凡外感風寒,癥見惡寒發抽刀斷水,頭痛無汗,鼻寒清涕者,可與羌活、防風、白芷等配伍,以解表散寒。
2.凡氣滯濕阻,胃氣不和,脘腹脹悶,嘔惡腹瀉者,可與藿香、陳皮、半夏曲、茯苓等配伍,以行氣化濕和中。
紫蘇葉味辛,性溫;歸肺、脾經;芳香升散;
具有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理氣和中,安胎,解毒;
主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咳嗽氣喘,脘腹脹悶,嘔惡腹瀉,咽中梗阻,妊娠惡阻,胎動不安,食魚蟹中毒,癰瘡蛇毒辣。
紫蘇葉不可同鯉魚食,生毒瘡。
本植物莖葉色紫,氣香性散而舒暢,故名紫蘇。藥用其葉,故名紫蘇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