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diǎn)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豆寄生、無根草、黃絲、黃絲藤、無娘藤、金黃絲子、菟絲實(shí)、吐絲子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陽虛火旺、陽強(qiáng)不痿及大便燥結(jié)者禁服。
菟絲子為旋花科植物菟絲子及南方菟絲子等的成熟種子。菟絲子一年生草本,生于田邊、路邊、荒地、灌木叢中及山坡向陽處,多寄生于豆科、菊科、藜科等草本植物上,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以北方為主。9至10月采收成熟果實(shí),可與寄主一同割下,曬干,打下種子,簸去雜質(zhì)。
菟絲子種子類圓形,腹棱線明顯,兩側(cè)常凹陷,長徑1.4至1.6毫米,短徑0.9至1.1毫米。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微粗糙,種皮堅(jiān)硬,不易破碎,除去種皮可中央為卷旋3周的胚,胚乳膜質(zhì)套狀,位于胚周圍,氣微,味微苦、澀。
南方菟絲子與上種相似,不同點(diǎn)為:種子卵圓形,腹棱線不明顯,長徑0.7至2毫米,短徑0.2至1.2毫米,表面淡褐色至棕色,一端有喙突出并偏向一側(cè)。
均粒飽滿者為佳。
1.菟絲子辛甘微溫,必緩氣和,善入腎經(jīng),陰陽并補(bǔ),若與鹿茸、附子、枸杞子、巴戟天等配伍,能溫腎陽。
2.與熟地、山萸肉、五味子等到同用,可滋腎陰,故常于腎虛腰痛耳鳴、陽痿遺精、消渴,不育,淋濁帶下,遺尿失禁等癥。
3.菟絲子可與熟地、車前子、枸杞子配伍,以滋腎養(yǎng)肝明目。
4.可與石蓮子、茯苓、山藥配伍,以健脾止瀉;若脾虛食少,大便不實(shí)者,則加黃芪、黨參、白術(shù)等到益氣健脾之品。
菟絲子味辛、甘,性微溫;歸肝、腎、脾經(jīng);氣和性緩,能浮能沉;
具有補(bǔ)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健脾固胎;
主治腰痛耳鳴,陽痿遺精,消渴,不育,遺尿失禁,淋濁帶下,頭目昏暗,食少泄瀉,胎動不安。
《抱樸子》云:“菟絲之草,下有伏兔之根,無此兔在下則絲不得生于上。”所云“伏兔”,有以為“茯苓”(茯苓一名伏兔)者,不確,當(dāng)指菟絲寄生植物之根形如伏兔。云“絲”者,以其莖纖細(xì)如絲,隨處纏繞之故。藥用其子,是名菟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