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草蔻、草蔻仁、假麻樹、偶子、豆蔻、豆蔻子、大草蔻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無寒濕者慎服;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者禁服。
草豆蔻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成熟的種子團。草豆蔻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地、疏林、溝谷、河邊及林緣濕地。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夏、秋季果熟時采收,曬至8至9成干,剝除果皮,取出種子團曬干。
草豆蔻成熟種子團呈類球形或橢圓形,具3鈍棱及3淺溝,直徑1.5至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中間有黃白色隔膜分成3室,每室種子22至90粒,不易散開,種子呈卵圓狀多面體,背面稍隆起,較厚一端有圓窩狀種臍,腹面有一縱溝。質硬,斷面乳白色。氣芳香,味辛、辣。以個大、飽滿、質實、氣味濃者為佳。
種子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桉葉素(Cineole)和金合歡醇(Farnesol)。此外尚有山姜素(Aipinetin)和小豆蔻素(Cardamonin)。有祛寒燥濕、健脾消食的作用。
1.用于濕阻脾胃之脘腹脹滿,尤以寒濕偏盛者為宜,常與川、仆砂仁、陳皮等配合應用。
2.用治寒濕郁滯嘔吐,常與半夏、生姜等配伍應用。
3.若是寒濕腳氣兼有嘔吐者可配吳茱萸、檳榔等同用。
4.凡寒濕困脾,癥見脘腹冷痛,泛吐清涎者,可與吳茱萸、高良姜等同用,以增散寒止痛之功。
5.若氣虛寒凝,嘔逆不食者,可與人參、甘草、生姜同伍。
6.凡痰飲凝聚,胸膈不利,嘔吐涎沫者,可與半夏、陳皮等相配,以加強化痰和胃止嘔作用。
7.也可作增香、調味的作用。
烹調用途:常用調味品,可去除異味,增加香味。多用于制鹵菜。
草豆蔻味辛,性溫;歸脾、胃經;芳香行散;
具有溫中燥濕,行氣健脾的功效;
主治寒濕內阻,脘腹冷痛,痞滿作脹,嘔吐泄瀉,食谷不化,口臭,痰飲,腳氣,瘴瘧,魚肉中毒。
《綱目》:“按揚雄黃《方言》云:凡物盛多曰蔻。豆蔻之名或取此義。豆,象形也。”又曰:“豆蔻,草豆蔻也,此是對肉豆蔻而名?!?/p>
德州扒雞:'1.在活雞脖下宰殺褪毛,剝去腳爪上的老皮,在雞腹下近肛門處橫開3.3厘米長的刀口,取出內臟、食管,割去肛門,用清水沖洗干凈,將雞的左翅自脖下的刀...
詳細介紹
樟茶鴨:'1.將光鴨在背尾部橫開長6至7厘米的口子,挖出內臟,割除肛門上的鴨臊,洗凈。2.將香料(先用布袋裝好捆緊口,香料:大料、花椒、陳皮、桂皮、排草、靈...
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