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大巢菜、紫箕、野豌豆、元修菜、野苕子、野雞頭、掃帚菜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一般人都可食用。1.最適合于治療干咳、口渴、浮腫、心悸、體倦、乏力、便秘等病癥。2.但薇菜鮮品寒涼,脾胃虛寒者不可食之過量,
薇菜為蕨類植物紫萁的嫩葉柄,又名紫箕,俗稱大巢菜、野雞頭、掃帚菜,屬紫箕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十堰山區盛產薇菜,僅房縣年產量200噸以上。采集雌株(呈扁圓形或耳形)去卷頭、葉子和絨毛。可鮮食,或下沸水鍋焯3~4分鐘,經翻曬和搓揉而成干品,吃前用溫水泡發。營養豐富,被視為“山珍”。
薇菜以未展開的孢子體嫩葉供食,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具有較搞的食用保健價值;具活血平胃、明耳目之功效,是天然野生草本植物。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鉀、鈣、鱗等多種微量元素,薇菜不僅可制成多道菜肴,更具有抗癌、清熱、解毒、減肥、美容等神奇功效,同時對流感、乙型腦炎等病毒能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
嫩莖葉焯水后可拌、炒、蒸、做湯、做餡。
目前市場供應多為加工后的薇菜干,薇菜干品宜用溫水泡發,泡發后食用,可制作成“涼拌薇菜”、“青炒薇菜”、“薇菜蒸肉”等。
紫其根莖用清水浸泡7天左右,取出搗碎,經過濾可提取淀粉(稱為蕨粉),能制作粉皮、粉條,有一定滋補作用。
薇菜具有潤肺理氣、補虛舒絡、清熱利濕、和血祛瘀、清熱解毒的功效。治吐血、赤痢便血、子宮功能性出血、遺精、黃疸、浮腫、瘧疾,鼻衄、心悸、夢遺、月經不調等。紫其根莖入藥,具有解熱、利尿的功效,治腹痛。
《本草綱目》記載:“薇,味甘寒,主久食不饑,調中,利大小腸,利水道,下浮腫,潤大腸”。
《草本便方》載“活血,破血,止血,生肌。治五黃疸腫,利臟熱。截瘧,平胃,明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