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diǎn)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刺兒菜、刺菜、曲曲菜、青青菜、薺薺菜、刺角菜、白雞角刺、小雞角刺、小牛扎口、野紅、花貓薊、青刺薊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脾胃虛寒者忌服。
小薊為菊科植物刺兒菜的全草或根莖。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荒地、路旁或田間,分布于除廣東、廣西、云南、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區(qū)。夏、秋季花開放時(shí)采割,除去雜質(zhì),曬干,或鮮用。
小薊根莖白色,肉質(zhì)。莖圓柱形,長30至45厘米,直徑2至5毫米,有的上部分枝,表面灰綠色或微帶紫色,有縱棱和柔毛;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互生,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于12厘米,寬0.5至3厘米;全緣或微齒裂至羽狀深裂,齒間有細(xì)密的針刺,上表面綠褐色,下表面灰綠色,兩面均有白色蛛絲狀毛。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鐘狀,苞片黃綠色,5至6層,線形或披針形,花紫紅色。氣微,味微苦。以色綠、葉多者為佳。
1.小薊忌犯鐵器。
2.凡上而吐咯衄血,下而便血崩漏皆可應(yīng)用,臨床常與大薊、山梔、側(cè)柏葉、茜草等配伍,以增涼血止血之功。
3.臨床單用鮮品搗敷即可收效,若與其他清熱解毒,活血破瘀藥相配,則療效更佳。
小薊味甘、微苦,性涼;歸心、肝經(jīng);入血斂澀,降而微升;
具有涼血止血,清熱消腫;
主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痢,崩中漏下,外傷出血,癰腫瘡毒。
《綱目》云:“薊猶髻也,其如髻也。”薊有大、小之分,《本草經(jīng)集注》云:“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故枝葉較小者名小薊,如《本草乘雅半偈》云:“(小薊)與大薊根苗相似 ,但不若大?之肥大耳。”又《衷中參丁錄》云:“小薊,山東俗名萋萋菜,萋字當(dāng)為薊字之轉(zhuǎn)間。奉天俗名槍刀菜,因其多刺如槍刀也。”按,槍刀菜或因其有止血之功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