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胭脂麻、敗醬、鹿腸、鹿首、馬草、澤敗、鹿醬、酸益、苦菜、野苦菜、女郎花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脾胃虛弱及孕婦慎服。
敗醬草為敗醬科植物黃花敗醬和白花敗醬的全草。黃花敗醬和白花敗醬都是多年生草本,黃花敗醬生于山坡溝谷灌叢邊、林緣草地或半濕草地。分布于東北、華北、華南以及四川、貴州等地;白花敗醬生于海拔500至800米的荒山草地、林緣灌叢中,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qū)。野生者秋季采挖,栽培者可在當(dāng)年或翌年開花前采收,洗凈,曬干。
1.黃花敗醬全草長70至130厘米,常折迭成束。根莖圓柱形,向一側(cè)彎曲,長5至15厘米,直徑2于5毫米。表面有栓皮,易脫落紫黃褐色或暗棕色,有節(jié)。根長圓錐形呀圓柱形,長達10厘米。表面有縱紋,斷面黃白色。莖圓柱形,表面黃綠色至黃棕色,節(jié)明顯,常有倒生粗毛,葉互生,多卷縮成或破碎,完整者呈羽狀深裂至全裂,邊緣有鋸齒,葉柄短莖上部葉較小,常3裂,裂片狹長。小花黃色,瘦果長橢圓形,無膜質(zhì)翅狀苞片,氣特異,味微苦。
2.白花敗醬根莖短,長約10厘米,著生數(shù)條粗壯的根,莖不分枝,光滑無毛。斷面中空,莖生葉多不分裂,完整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花白色,苞片膜質(zhì),多具2條主脈。
均以根長,葉多色綠,氣濃者為佳。
敗醬草嫩葉含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C、胡蘿卜素,以及揮發(fā)油、皂甙、生物堿、鞣酸等。
1.腸癰初起,膿未成者,可與大黃、牡丹皮、桃仁等配伍,以清熱消癰。
2.腸癰膿已成者,則與薏苡仁、附子同用,以解毒排膿。
3.附骨癰者,可與大黃、桃仁、皂角刺等全用,以消腫潰堅。
敗醬草味辛、苦,性微寒;歸胃、大腸、肝經(jīng);可氣腐散泄;
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排膿的功效;
主治腸癰,肺癰,瘡癤腫毒辣,痢疾,帶下,產(chǎn)后瘀滯腹痛,目赤翳障。
《本草經(jīng)集注》云:“氣如敗豆醬、故以為名。”《綱目》云:“南人采嫩者,暴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陳醬氣,故又名苦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