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山芍藥、草芍藥、紅芍藥、赤芍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陽虛、血虛無瘀之癥及癰疽已潰者慎服。
赤芍藥為芍藥科植物芍藥、川芍藥、草芍藥及毛葉草芍藥等的根。芍藥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草地或林下,分布于東北、華北、陜西及甘肅等地,各城市多有栽培;川芍藥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1800至3700米的山坡疏林或林邊路旁,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四川和西藏;草芍藥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800至26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和腐殖質較濃厚的土壤中,分布于東北及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寧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毛葉草芍藥生于海拔1500至2000米的山坡林下,分布于安徽、河南、陜西、甘肅和四種。8至9月采挖,去除地上部分及須根泥土,晾哂至半干進,扎成小捆,再曬至足干。
赤芍藥根呈圓形,稍彎曲,長5至40厘米,直徑0.5至3厘米。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縱溝及皺紋,并有須根痕及橫向皮孔,有的外皮易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粉白色或粉紅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有的有裂隙。氣微香,味微苦,酸澀。以條粗長、斷面粉白色、粉性大者為佳。
1.涼血宜生用,止血宜醋炒,活血宜酒炒。
2.溫熱毒邪入于血分,迫血妄行,而致發斑、吐衄者,可與丹皮、生地黃、犀角(水牛角代)配伍,以清熱涼血解毒。
3.瘀血阻滯頭面,而致頭痛昏暈耳鳴者,可與川芎、桃仁、紅花、蔥、姜配伍。
赤芍藥味酸、苦,性微寒;歸肝、心、脾經;入血分,斂降而微散;
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溫毒發斑,吐血衄血,血痢便血,崩漏,淋癥,帶下,目赤腫痛,癰腫瘡瘍,頭胸脅腹瘀血疼痛,積聚,痛經經閉,風濕痹痛,跌撲損傷。
赤芍藥反藜蘆,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
《綱目》云:“芍藥,猶卓約也。卓約,美好貌。”本品為芍藥之一種,以其外皮色紫赤,故稱為赤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