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野槐、好漢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地參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苦參苦寒敗胃損腎,脾胃虛寒、腎虛無熱者禁服。
苦參為豆科植物苦參的根。苦參落葉半灌木,生于沙地或向陽山坡草叢中及溪溝邊,分布于全國各地。
播種第3年9至10月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將根挖出,洗去泥土、曬干,或趁鮮切片曬干。
苦參根呈長圓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長10至30厘米,直徑1至2.5厘米。表面棕黃色至灰棕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后反卷,易剝落,剝落處顯黃色,光滑。質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切片厚3至6毫米,切面黃白色,具放射狀紋理及裂隙,有的可見同心環,氣微,味極苦。
以條勻、斷面黃白、味極苦者為佳。
1.用于濕熱下痢,黃疸,赤白帶下,陰部瘙癢等,常與黃柏、龍膽草等合用;用于周身風癢,疥瘡頑癬,常合赤芍、地黃、白蘚皮等同用;用于麻風,常與大風子等同用。
2.用于多種外科疾患,如濕疹、癤瘡、癬疥、麻風等。可煎水外洗,亦可水煎內服。
3.能治療下焦濕熱的小便不利,常配車前子、木通同用。
苦參味苦、性寒,歸肝、腎、胃、大腸經;
善降泄;具有清熱燥濕利水退黃,祛風殺蟲的功效;
主治時熱發狂,熱毒結胸,消渴,濕熱瀉痢,腸風便血,帶下陰癢,黃疸,小便赤澀,風疹瘙癢,疥癬,麻風,濕毒瘡瘍。
苦參反藜蘆,惡貝母、漏蘆、菟絲子。
苦參,《綱目》云:“苦以味名,參以功名,槐以葉形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