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菜名如紅燒肉或原料名如豬肉后點查詢按鈕即可
原料別名:蒜辮子草、羊胡子根、地參、連母、野蓼、水參、貨母、女雷、苦心、水須、昌支
原料分類:
使用提示: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禁服。
知母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多年生草本,生于向陽干燥山坡、丘陵草叢中或草原地帶,常成群生長,分布于東北、華北、陜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等地。有栽培。秋兩季采挖除去枯葉和須根,抖掉泥土曬干或烘干為“毛知母”。趁鮮剝去外皮,曬干為“知母肉”。
毛知母呈長要狀,略扁,少分枝,長3至15厘米,直徑0.8至1.5厘米。頂端有殘留的淺黃色的葉痕及莖痕,習稱“金包頭”;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節,節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向根基上方生長;下面略凸,有縱皺紋及凹陷或凸起的點狀根基,質堅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顆粒狀,氣微,味微甘,略苦,嚼之帶粘性。
知母肉表面黃白色,有扭曲的溝紋,有的可見葉痕及根痕。
均以條肥大、質堅硬,斷面色黃白者為佳。
1.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宜生用;入腎降火宜鹽水炒。
2.勿用鐵器煎熬或盛置本品。
3.凡溫熱病熱在氣分,高熱汗出,煩渴引飲,脈洪大有力者,每與生石膏相須為用,并入甘草等,以清氣泄熱。
4.凡痰抽刀斷水壅肺,喘嗽不止者,可與貝母、葶藶子配伍。
5.凡陰虛火旺,骨蒸潮熱,遺精盜汗者,多與黃柏相須為用,以瀉腎火而堅陰。
知母味苦、微甘,性寒;歸肺、胃、腎經;質潤氣和,降而能升;
具有清熱瀉火,化痰止咳,滋陰潤燥;
主治熱病壯熱煩渴,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大便秘結。
《綱目》云:“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為知母也。”按《廣雅疏證》云:“知,古聲并相近也。”故雖有數名,實皆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