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性癔病則是指某種精神緊張相關因素在許多人之間相互影響而引起的一種心理或精神障礙。該病的主要特點是人群之間產生相互影響。如在學校、教堂、寺院或公共場所,一些人目睹一個人發病,由于對疾病不了解,也跟著產生恐懼、緊張心理,并出現相同癥狀。
群體性心因性反應
記者從貴州省畢節市食品安全辦公室了解到,昨天中午,貴州織金縣八步小學學生在食用早餐后集體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癥狀,86人送醫院治療。目前事件原因已經查明,該事件屬個別學生胃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群體性心因性反應事件。
據介紹,由貴州省、畢節市疾病控制中心組成的專家組調查后表示,該中毒事件與學生食用的面包和牛奶無關,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是學校個別學生胃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群體性心因性反應。個別學生因為胃腸道功能紊亂發生嘔吐,造成現場所有學生情緒異常焦慮、緊張,使他們產生心理暗示,并形成不舒服的感覺。
目前,仍有7名學生在醫院接受治療,學生及學生家長情緒已經平穩下來,八步小學課教秩序一切正常。
簡介
群體性癔癥是指由某種能夠導致人的精神緊張的因素在人群中相互影響,從而引起的一種輕微的心理或精神障礙。也就是說當某個人出現一定的不良癥狀的時候,人群中的其他人得到這種心理暗示,于是出現無意識的模仿,從而表現為與此人相似的不適癥狀。
群體性心因反應(群體性癔癥)是一種與刺激、功能喪失或改變有關的群體性精神性反應,沒有相應器官結構或功能變化,也稱“流行性癔病”,臨床表現為癥狀多樣性,主觀癥狀與客觀體征不符合,意識一般不喪失,病情變化與精神狀態有關,有暗示性和傳染性,良性影響下癥狀好轉,惡性環境下癥狀加重,經對癥或安慰治療可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
常發人群
群體性癔癥多發生在中小學人群中,特別是知識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區,因為群體性癔癥的發生是跟這些特殊人群的心智發育不成熟有關,當某一個體出現某一癥狀時,其他人就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而年長的人或知識教育先進的地區的人群,相對來說較不容易產生這種現象。此外,如果率先發病的人在人群中地位或威信較高的人,對他人的暗示就更高。
臨床癥狀
癔癥性情緒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爆發,在遭到精神刺激后突然發生哭喊吵鬧、捶胸頓足、撕衣毀物、碰壁撞墻。有人圍觀時表現更為劇烈,歷時數十分鐘后可自行緩解,事后部分遺忘。
癔癥性遺忘:表現為受精神刺激后,患者對所經過的一段時間的部分內容遺忘,而那一段經歷或那一類事件對病人來說往往是創造性的、令人痛苦的。
癔癥性夢游:患者在白天突然從家中或工作場所出走,出走地點可能是以往熟悉和有情感意義的地方,外出時能進行基本的自我料理和社會交往,一般歷時數小時至數天,開始和結束都是突然的,清醒后對發病經過不能回憶。
癔癥性感覺障礙:精神刺激后,或對一般的聲、光刺激難以忍受,或對刺激的感覺性降低或缺失。有的還表現為突然失明、耳聾等。
救助措施
遇到這種現象,最關鍵的是要防止蔓延,把危害減小到最低限度。正確的舉措是,當某一個體出現不良反應時,應該隨即把患者與其他人隔離開,而不要制造恐怖氣氛,并且給其他人群做思想工作,讓他們不要慌張。尤其是在中小學校里,作為教師應該在平時多加強對學生健全心理的教育,告戒他們要遇事不慌,冷靜的對待突發事件。當然問題嚴重是還是要即時向心理、精神專家咨詢診斷。
心理治療
解釋性心理治療:讓患者及其家屬知道,癔癥是一種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種種疑慮,穩定患者的情緒,使患者及其家屬對癔癥有正確的認識,并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引導患者認識病因及病因與治療的關系,應給予患者盡情疏泄的機會,給予適當的安慰或鼓勵?;颊弑旧硪矐訌娮晕义憻?,用理智的態度處理所面臨的一切,而不要感情用事,用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
暗示治療:是消除癔癥癥狀,尤其是癔癥性軀體障礙的有效方法。在施行暗示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方面,治療環境要安靜,以消除環境對病人的各種不良影響。一切無關人員均要離開治療現場,避免由于家屬或周圍人的驚慌態度,或過分關注而使癥狀加重,給治療帶來困難。另一方面,醫生在認真詳細地詢問病史以后,在接觸病人并做全面檢查的過程中,態度應熱情沉著、自信,要對治療充滿信心,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使病人信任醫生。實踐證明,病人對醫生信賴的程度往往是決定暗示治療成敗的關鍵。在言語暗示的同時,應針對癥狀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吸入氧氣,針刺,給予注射用水或維生素C針劑肌肉注射,靜脈推注鈣劑及電興奮治療。
催眠療法:利用催眠時大腦生理功能的改變,通過言語,施以暗示,從而達到消除癔癥癥狀的目的。
藥物治療
癔癥發作時,若病人意識障礙較深,不易接受暗示治療,可用氯丙嗪或合用鹽酸異丙嗪各25~50mg,或安定10~20mg,肌肉注射,使病人深睡,不少病人醒后癥狀即消失。
物理治療
中藥、電針或針刺等治療可收到較好的療效,在治療時如能加以言語暗示,則效果更佳。痙攣發作、朦朧狀態、昏睡狀態、木僵狀態的病人,可針刺人中、合谷、內關穴位,均用較強刺激或通電加強刺激。對癱瘓、攣縮、呃逆、嘔吐等癥狀,以直流感應電興奮治療或針刺治療。對失音、耳聾癥等,也可用電刺激、電興奮治療。由于癔癥往往在他人暗示與自我暗示下發病,因而也可用暗示方法消除其發病或減輕癥狀。心理暗示療法是治療癔癥的主要措施。在應用理療、針灸或藥物注射的同時,輔以言語暗示,對病人說明治療肯定會取得療效,以促使建立病愈的信念,消除發病癥狀。
病例
甘肅68名學生集體中毒事件發生后,專家組診斷為群體性癔病
2010年4月23日上午8時許,甘肅省隴西縣首陽鎮三十鋪小學68名學生突然集體中毒,大多數學生不同程度出現頭暈、四肢無力、腹痛、視力不清等癥狀。其中11人轉到蘭州接受治療。
2010年5月2日,隴西縣首陽鎮衛生院和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的診斷均為:群體性癔病癥。但至于由什么引起,還有待相關部門的調查。
舉例
在集體場合下,例如學校,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比如群體性注射疫苗,一人出現不適后,周圍人目睹發病情況,會產生恐懼緊張心理,再加上一些不科學解釋的影響,更加重精神負擔。在此情況下,由于 暗示 和自我暗示的作用,一些人會相繼發生相同癥狀,其中某些人由于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或女孩在月經期間,更容易引起癔癥發作。群體發作的癥狀與第一個發病者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