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點灸
概 述
冷點灸法也是冷灸法之一。它是應用某些對皮膚有剌激性或腐蝕性的礦物類藥物,點敷穴區產生類似灸法的作用。本法源自民間。近年來,通過針灸工作者的發掘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只要應用得當,對不少病證有較為確切的療效。冷點灸的方法較多,本節只介紹二種,供讀者參考。
操作方法
灸藥制備
(1)白吊:本品為水銀、樸硝、銅綠、明礬、食鹽、煅石膏煎煉而成。性辛寒,有毒,為攻毒殺蟲、散結祛腐之品。
(2)白降丹:本品由朱砂、雄黃各6g、水銀30g、硼砂15g,火硝、食鹽、白礬、皂礬各45g加工而成的白色晶片狀藥粉。
具體操作
(1)白吊:治療時取白吊,用冷水調成厚漿糊狀,點敷在所定穴位處,直徑0.3cm,以紅紙膏藥封貼固定。敷貼6小時后患者開始感覺局部灼痛,后2日內疼痛逐漸加重,第3日起敷貼處紅腫起泡,第5日后潰破、流膿血水。揭去膏藥,用生理鹽水將創面洗凈,更換紅紙膏藥敷貼(或用消毒紗布復蓋)。初起每日換藥1次,待膿凈后隔日換1次,直到創口結痂,脫落后愈合。不需用任何藥物,療程1個月。灸時間以夏季最宜,患者衣著單薄,便于冷灸時敷貼和灸后的敷料更換
(2)白降丹:將骨針敷上白降丹粉少許于所取穴位,再蘸上等白酒使藥粉濕潤為度,外蓋小膏藥。一般冬春4~6小時,夏秋2~4小時,即有灼熱疼痛發泡,2日后揭去膏藥,用針挑破膿泡。每日更換小膏藥直至結痂愈合。1日為1療程,從經到結痂愈合需3~4周。一般輕者1~2療程,重者則需5~6療程。
主治病證
本法適用于風寒濕痹,坐骨神經痛,急慢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陳傷、頸椎病、腰椎增生、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等病證,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注意事項
1.白吊或白降丹對肌膚有腐蝕作用,要嚴格遵照操作規程。
2.應用本法可出現局部疼痛、發熱,屬正常反應。如發現過敏,見全身紅腫瘙癢反應者,慎用。
3.注意選穴不宜過多,每次3~5個。
4.忌食豬頭肉、羊肉、雄雞肉、魚腥、臭腐乳、蔥菲大蒜、辛辣酸味等食品。
臨床應用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取穴:膝關節:內外膝眼、鶴頂(髕骨上緣凹陷處)、足三里;腕關節陽池、陽陵、陽谷、合谷;背部:大椎至腰俞各穴。
治法:冷灸時間以夏季最宜,患者衣著單薄,便于冷灸時敷貼和灸后的敷料更換。選定穴位后,取白吊粉,用冷水調成厚漿糊狀,點敷在所定穴位處,直徑0.3cm,以紅紙膏藥封貼固定。敷貼6小時后患者開始感覺局部灼痛,后2日內疼痛逐漸加重,第3日起敷貼處紅腫起泡,第5日后潰破、流膿血水。揭去膏藥,用生理鹽水將創面洗凈,更換紅紙膏藥敷貼(或用消毒紗布復蓋)。初起每日換藥1次,待膿凈后隔日換1次,直到創口結痂,脫落后愈合。不需用任何藥物,療程1個月。
療效:共治療30例,結果:顯效15例,好轉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3.3%。
主要參考文獻
[1]張伏炎。冷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0例 中國民間療法 2000;(9):19。
[2]裘黎華。點風療法浙江中醫雜志 1982;17(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