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灸
概 述
紅外線灸法,又稱腧穴紅外線照射療法、穴位紅外線療法,是指利用紅外材料作為幅射源即紅外線輻射器,在人體的經絡穴位上照射,使經穴產生溫熱效應和紅外幅射效應。研究表明,波長在1~10微米之間的紅外譜線,對人體作用特別明顯,其穿透人體的深度可達2cm,從而達到溫通經脈、宣導氣血,具有類似灸法的作用。
紅外線,是可見光譜紅光外端以外,一種人眼看不見的光線,實際上,它是波長為0.76微米到1000微米的電磁波。其中0.76~3微米稱近紅外,3~30微米稱中紅外,30~1000微米稱遠紅處(亦有將3微米以上總稱遠紅外)。
紅外線的發現迄今已有兩個世紀,但由于測量上的困難,至發現后半個世紀才對它的性質有初步的的了解。本世紀初,在具備了應用條件的情況下,才引起了對紅外線的更大興趣。
由于紅外線局部照射首先引起照射部分的溫度升高,和傳統的灸法法有相似之處。故在針灸臨床上被逐步得以應用和推廣。大量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表明,穴位紅外線療法對風、寒、濕一類的病證,有明顯的祛風、散寒、除濕的效果。因此,在肌肉、關節及某些神經系統疾病中多有運用,近年還用于皮膚病的治療。另外,穴位紅外線照射與針刺、電針、穴位敷貼、拔罐或刺血等療法結合,更能產生較好的協同作用。從已有資料看,穴位紅外線療法與其它一種或數種療法的綜合應用,將成為今后的發展趨勢之一。
紅外線治療作用的基礎是其照射后直接產生的溫熱效應,進而影響組織細胞的生化代謝以及神經系統功能。穴位紅外線療法,雖是利用紅外線的熱輻射直接作用于經絡穴位或阿是穴(壓痛點或病灶部位),但照射后,除了可以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外,血流還能把局部的熱量帶給全身,使全身的溫度增高,從而作用于整個機體。穴位紅外線灸法法的主要作用有下列三條。
1.活血化瘀:接受紅外照射的肌肉組織溫度升高,微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從而能消散瘀血,促進病理代謝產物的排泄。消除扭、挫傷而引起的組織腫脹,加快血腫消除和吸收。
2.鎮痛消炎:紅外照射可抑制感覺神經的異常興奮,故有鎮痛作用。對于慢性感染性炎癥,可增強細胞的吞噬功能和機體免疫能力;同時,因加速血液流動,有助于帶走病理產物,起到消散炎癥的作用。但必須指出的是,在炎癥的急性期不適用本法,否則不僅會加重疼痛,且可能造成炎癥擴散。
3.解痙止滲:紅外線照射有調整植物神經功能,解除平滑肌痙攣;并能增強組織的再生能力和細胞活力,消除肉芽水腫,促進肉芽和上皮生長,減少和制止皮膚表面滲出,加速創傷的愈合。
操作方法
灸具制備
紅外線灸法儀:結構較簡單,主要是利用涂有遠紅外線的材料(如瓷捧等)上繞纏一定圈數電阻絲。通電后,電阻絲能產生熱量,使罩在電阻絲外的瓷捧溫度升高,一般不超過500℃,此時發出的光線,絕大部分為遠紅外線,其中最強的是波長為4~6微米的紅外線。電阻絲是用鐵、鎳、鉻合金或鐵、鉻、鉛合金制成,瓷棒是用碳化硅、耐火土等制成。反射罩用鋁制成,能反射90%左右的紅外線。當它工作時不發光或僅呈暗紅色。此種儀器,又稱為不發光的遠紅外治療儀。
具體操作:穴位紅外線療法,分腧穴照射和穴區照射二類。其中,腧穴照射指單穴照射,即將其它非照射部位用白布遮蓋,僅對所選穴區進行照射治療。穴區照射,則系以某一腧穴為中心,包括鄰近腧穴在內的某一局部進行照射治療,照射部位的大小,當根據病情的需要而定,一般為60~90平方cm左右。根據照射部位的不同,病人可取臥位或坐位。
其操作步驟如下
1.病人取適當體位,暴露照射部位。
2.開啟電源,指示燈即發亮,預熱3min后進行照射。
3.在穴位或穴區照射時,須將非照射區域用白布遮蓋;如照射面部,應特別注意用紗布蒙住雙眼。
4.將輻射頭移至照射穴位或穴區之上方,距離一般為:500瓦或以上者為50~60cm;250~300瓦者為30~40cm;200瓦或以下者為20cm左右。
5.通電前應先檢查患者溫度感覺是否正常,照射后3~5min宜反復詢問患者溫熱感是否適宜。
6.照射時間應據部位、癥情而定,一般為15~40min。
7.治療結束后將照射部分的汗液擦盡,并令患者在診室中休息10~15min。
8.治療后宜仔細檢查患部,如發現“紅紫”現象,應考慮是否有燙傷的可能,可涂凡士林或硼酸軟膏。
劑量:穴位紅外線治療的劑量大小,主要應根據病變的特點、部位、患者年齡及機體功能情況等。其劑量可分為大劑量(800~1000瓦)、中等劑量(500瓦左右)、小劑量(300瓦以下)。一般而言,病變早期、急性期多用小劑量,照射距心臟較近的穴區、老年、弱患者,亦宜小劑量;反之,照射四肢部位或腰部的慢性風濕病,及神經、肌肉、關節疾患,可用大劑量或中等劑量。紅外線照射時,患者應有舒適的溫熱感,皮膚可出現淡紅色的均勻紅斑。如出現大理石狀紅斑為過熱表現,皮溫以不超過45℃為準,否則可致燒傷。
在劑量選擇上,還須根據波長來定。由于紅外線的特點是波長短則透入組織深,波長長則透入組織淺。所以照射肌肉豐厚的腰、腹、四肢之肘膝以上各腧穴時,宜用波長為0.76~1.5微米的短波紅外線;肌肉淺薄的頭面、胸、背及四肢末端腧穴宜用波長為1.5~40微米的長波紅外線。
療程:穴位紅外線照射,每日治療1~2次,一個療程為10~20次。
主治病證
內科病證: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腸炎、慢性腎炎、胃痙攣、幽門痙攣、胃腸神經官能癥、陽萎、坐骨神經痛、慢性腰腿痛、面神經麻痹、多發性末稍神經炎、三叉神經痛、胸膜炎、濕疹、神經性皮炎等。
外科病證:周圍神經損傷、急性軟組織損傷、慢性腰肌勞損、凍傷、肩關節周圍炎、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注射后硬結形成,瘢痕痙攣、手術后粘連等。
婦產科:產后缺乳、乳頭皸裂、外陰炎、慢性盆腔炎、痛經等。
注意事項
1.下列情況應屬穴位紅外線療法之禁忌
(1)有出血傾向者、高熱患者、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心血管機能不全者、惡性腫瘤患者等,均不宜用本療法。
(2)閉塞性脈管炎等肢體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使用紅外線照射應極慎重。這是因為由于血液循環不良,熱量很難被帶走,易于發生燒傷。另外,加熱后,局部代謝增加,使供血不足而更加缺氧。因此,即使不發生燒傷,也易于使供血不良的局部更加惡化,甚至壞死。
(3)有陳舊性瘢痕的部位,不宜用紅外線照射。因陳舊性瘢痕之中,血液循環不良,紅外線照射易起水皰。
(4)急性炎癥不宜用本法治療。因此時,炎性組織內發生主動性充血,血液循環加速,炎癥滲出液中充滿異常的代謝產物,這些物質刺激神經末稍可引起痛覺,滲出越多,壓力越大,疼痛也就越明顯。紅外線照射,主要是溫熱作用,故可加重急性期炎性物質的滲出和擴散。
(5)感覺障礙處慎用本法,以免因感覺遲鈍而引起燙傷。
(6)禁灸的腧穴,一般來說,也不宜用紅外線照射。
2.治療過程中,不得移動體位,防止觸碰燈具,以免引起燙傷。
3.在照射時,若患者感覺太熱,應根據情況調整燈距。
4.在治療時,若出現頭暈、惡心欲嘔、心悸、倦怠無力等情況,應立即停止治療,進行觀察,甚者宜進行必要處理。
5.照射眼周圍腧穴時,須用紗布蒙住雙眼。后腦部穴區,不宜照射。
6.當患者有痛溫覺障礙,或照射新的傷痕部位時,要使用小劑量照射。
7.使用過程中不得用金屬針(棒)觸及紅外片,以免觸電;使用和存放紅外線治療儀時應避免碰撞,以免影響使用壽命。
臨床應用
1.哮喘
取穴:
主穴:分為二組。① 列缺、定喘;② 腎俞、足三里。
配穴:膻中、關元。
治法:一般先取第1組,待癥情緩解后再取第2組。心衰病人加備用穴。用紅外線治療儀進行照射,以有熱灼感為度,每穴照射30min,局部出現潮紅為宜。如起水皰,不必處理,保持清潔,一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吸收,但該穴不宜再照,亦不須另增穴位。經觀察,起水皰者療效較佳。每日治療1次,第1組穴治一、二周,再改用第2組治療一周,為一療程。
療效:治療各類哮喘(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颊?0例,結果,顯效(臨床癥狀消失) 20例,有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7例,無效(經治2周,癥狀雖有緩解,但不穩定)3例,總有效率為90% 。
2.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取穴:
主穴:地倉、頗車、魚腰、太陽、陽白、下關。
配穴:四白、承漿、合谷、翳風、列缺、風池。
治法:主穴為主,酌加配穴;面部穴為主,四肢穴每次取1穴。一般宜采用紅外線溫針法,快速進針,均刺患側。但口角歪斜明顯者,則取雙地倉,其健側歪向上者,針尖往下刺;患側歪向下者,針尖往上刺。進針后,病程短者,用輕刺手法,施瀉法;病程長者,用補法。施手法1分半至2min后,即用穴位紅外線治療儀照射,儀器與穴區距離30~50cm,治療儀功率為500瓦。為防止紅外線損傷眼睛,宜以3×15平方cm之紗布數層,于照射前將雙眼蓋住。照射過程中,注意調整燈距,以防灼傷面部皮膚,以患者感溫熱舒適為度。照射時間為15~20min。亦可采取紅外線電溫針法,即于針刺得氣并行手法之后,接通電針儀,采用疏密波或斷續波,頻率一般為18次/分,輸出電壓以不超過1毫伏為宜,強度以患者感舒適為宜,再行紅外線照射。上法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療效:以上述方法共治療面神經麻痹患者231例,痊愈(自覺癥狀消失,外觀正常,檢查無任何異常)209例;顯效(自覺癥狀消失,外觀正常,檢查尚有輕微面神經麻痹體征)9例;有效(自覺癥狀好轉,外觀與健側面頰有輕微不對稱,檢查有較明顯面神經麻痹體征)11例,無效2例??傆行蕿?1.3%。
3.肩關節周圍炎
取穴:
主穴:肩髃、肩髎、肩貞、天宗、巨骨、臂臑。
配穴:曲池、中渚、養老、條口、陽陵泉、手三里。
治法:主穴每次取 4~5個,配穴 1~2個。采用瓷棒或鎢絲紅外線燈照射,功率500瓦,燈距40cm。肩部行穴區(即多穴)同時照射,四肢穴可單獨照射。每次照射20min。亦可采取先針刺,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法或瀉法,然后再加紅外線照射(此即紅外線溫針法),時間亦為20min。每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3日。應結合功能鍛煉。
療效:單用穴位紅外線照射法治療50例,結果治愈(疼痛消失、肩關節運動恢復正常)4例,有效(疼痛明顯減輕,肩關節功能改善)29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66%;采用紅外線溫針法治療50例,痊愈33例,有效17例,總有效率為100%。表明:穴位紅外線療法治本病有一定效果,但如與針刺配合則可明顯提高療效。
4.急性軟組織損傷
取穴:
主穴:腰部損傷:腎俞、阿是穴;膝部損傷:內膝眼、外膝眼;踝部損傷:申脈、阿是穴。
配穴:腰部損傷:大腸俞;膝部損傷:足三里、血海;踝部損傷:解溪、絕骨。
治法:主穴為主,酌加配穴。注意局部紅腫瘀血明顯,須于損傷后48小時方可作紅外線治療??捎霉β蕿?00瓦的紅外線治療儀行穴位照射,距離為30~40cm。亦可用紅外線溫針法,先以28號毫針針刺得氣后,再加紅外線照射。上述治療時間均為20~30min。每日1次,5~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日左右。
療效:單純用紅外線作穴位照射共治療113例,治愈45例,顯效38例,有效30例??傆行蕿?00%,愈顯率為73.5%。紅外線溫針法共治132例,治愈78例,顯效42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亦為100%,愈顯率為90.9%。表明:如紅外線照射結合針刺可提高治療效果。
5.帶狀皰疹(蛇串瘡)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
1.隔物制備:生大黃100g,放入75%乙醇200ml 中浸泡2小時,再加滅菌水 100ml,48小時后過濾后制成大黃酊,備用。
2.灸療方法:在皰疹部位常規消毒后,涂大黃酊,將紅外電灸器探頭置于距患面5~10cm處,施灸,待皮膚熱感難以忍受時,再涂大黃酊1次,每次灸40min。每日1次,6次為1療程。如未愈,可繼續灸治。
療效:共治30例,經1~3個療程治療,全部獲效。其中,痊愈(皮疹結痂,紅暈疼痛消失,無自覺癥狀)27例,好轉(皮疹大部消退,自覺癥狀減輕)3例。
主要參考文獻
[1]公平。紅外線溫針治療肩關節周圍炎150例療效觀察 中國針灸1984;4(4):20。
[2]連維真,等。紅外線灸治哮喘病臨床觀察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1989;13(4):48。
[3]周稚鵬,等。穴位針刺加紅外線照射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54例報告 中醫雜志 1984;25(4):61。
[4]宋江友。針剌加紅外線照射等綜合治療面神經麻痹69例報告 新中醫 1985;17(12):31。
[5]三0四醫院理療科。針刺加紅外線照射治療面神經麻痹100例療效分析 上海針灸雜志 1982;1(4):9。
[6]龍安民,等。 遠紅外線加針刺治療急性挫傷 中華醫療雜志 1989;12(2):85。
[7]張和平。電灸治療蛇串瘡30例 針灸學報 1992;8(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