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火灸
概 述
麝火灸法是藥錠灸法的發展。和藥錠灸的區別在于灸藥的成分中,麝火灸藥塊中以麝香為主。在操作的方法及治療范圍上雖有一定的區別,但大致相似。
【操作方法】
1.灸藥制備:分為二法。
(1)麝火藥塊:取麝香2g,明雄、朱砂各2g,硫磺50g。先將硫磺置于鋁鍋內,取文火熔化,至鍋內產生藍色火焰時,將碾細和勻的其余3味藥倒入鍋內迅速攪拌均勻,待鍋內產生藍色火焰時端鍋,立即倒在備好涼干的土磚上攤平。此時藥料似在燃燒,用備好的黃草紙蓋在藥料上,火焰即滅,冷卻后分成小塊裝瓶密封備用。拔毒膏:麻油100g,黃丹40g,同置于鍋內,文火煎熬20min左右,至滴水成珠,不粘手即成。用干凈竹片取少許藥膏,薄攤于1.5平方寸的油紙上備用。
(2)麝火藥粒:麝香0.2g,冰片0.4g,烏頭0.3g、雄黃0.03g,上藥打碎鍛制成顆粒狀,每粒分別重0.3、0.2、0.1g。一般治療3~4次后癥狀明顯改善。
2.具體操作:
(1)麝火藥塊:取好穴位之后,將麝火藥塊(如綠豆大小)點燃后,用鑷子夾住,并迅速放在選好的穴位上,使其繼續燃燒,用指頭在所燒的皮膚周圍輕輕揉按,以減輕疼痛,8秒鐘左右藥盡火滅。燒后第2 日,所燒處呈Ⅰ度燒傷,將拔毒膏貼上,每日換1次,3~5日傷口自然愈合。
(2)麝火藥粒:選取穴位(多為疼痛處及附近的穴位),以毫針剌入,得氣后迅速出針,在針位上放置麝香(據病情和穴位的主次,酌情選用各種劑量的麝香顆粒),將其點燃,患者即感藥性猛竄入穴位內,用一大小適當的傷濕膏布,覆蓋于燃燒的麝脂,24小時后取下,每隔1~2周1次。
操作方法
1.灸藥制備:分為二法。
(1)麝火藥塊:取麝香2g,明雄、朱砂各2g,硫磺50g。先將硫磺置于鋁鍋內,取文火熔化,至鍋內產生藍色火焰時,將碾細和勻的其余3味藥倒入鍋內迅速攪拌均勻,待鍋內產生藍色火焰時端鍋,立即倒在備好涼干的土磚上攤平。此時藥料似在燃燒,用備好的黃草紙蓋在藥料上,火焰即滅,冷卻后分成小塊裝瓶密封備用。拔毒膏:麻油100g,黃丹40g,同置于鍋內,文火煎熬20min左右,至滴水成珠,不粘手即成。用干凈竹片取少許藥膏,薄攤于1.5平方寸的油紙上備用。
(2)麝火藥粒:麝香0.2g,冰片0.4g,烏頭0.3g、雄黃0.03g,上藥打碎鍛制成顆粒狀,每粒分別重0.3、0.2、0.1g。一般治療3~4次后癥狀明顯改善。
2.具體操作:
(1)麝火藥塊:取好穴位之后,將麝火藥塊(如綠豆大小)點燃后,用鑷子夾住,并迅速放在選好的穴位上,使其繼續燃燒,用指頭在所燒的皮膚周圍輕輕揉按,以減輕疼痛,8秒鐘左右藥盡火滅。燒后第2 日,所燒處呈Ⅰ度燒傷,將拔毒膏貼上,每日換1次,3~5日傷口自然愈合。
(2)麝火藥粒:選取穴位(多為疼痛處及附近的穴位),以毫針剌入,得氣后迅速出針,在針位上放置麝香(據病情和穴位的主次,酌情選用各種劑量的麝香顆粒),將其點燃,患者即感藥性猛竄入穴位內,用一大小適當的傷濕膏布,覆蓋于燃燒的麝脂,24小時后取下,每隔1~2周1次。
主治病證
面癱、風寒痹癥、各類痛證等病證。
注意事項
同藥錠灸法。
臨床應用
1.面癱
取穴:地倉、頰車、睛明、瞳子髎。
治法:上穴均取,雙側同用。如缺乏經驗,睛明穴可改為攢竹穴。將麝火藥塊(如綠豆大小)點燃后,用鑷子夾住,并迅速放在選好的穴位上,使其繼續燃灸,用指頭在所灸的皮膚周圍輕輕揉按,以減輕疼痛,8秒鐘左右藥盡火滅。灸后第2 日,所灸處呈Ⅰ度燒傷,將拔毒膏貼上,每日換1次,3~5日傷口自然愈合。
療效:30例全部治愈。其中在發病1周內接受治療的28例,燒后口角立即恢復正常;發病1月內接受治療的2例,灸后1~2日內口角恢復正常。注意:灸后兩日內,少言語,少笑,吃軟食,避風寒。
2.痹證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用麝火藥粒施灸。選取疼痛處的穴位,以毫針剌入,得氣后迅速出針,在該穴位上據病情和穴位的主次,酌情放置不同劑量的麝香藥粒,將其點燃。此時,患者即感藥性猛竄入穴位內,用一大小適當的傷濕膏布,覆蓋于燃燒的麝脂,24小時后取下,每隔1~2周治療1次,3~4次為一療程。
主要參考文獻
[1]周祖良等。麝香療法治療面癱30例 湖北中醫雜志 1989;(5):37。
[2]張若乾。麝火療法治療痹證 新中醫 1989;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