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灸
概 述
竹灸法,是一種以特制的竹灸筒,在竹灸湯中蒸煮后趁熱置于穴處吸拔至出現瘀斑的特殊灸法。由于它類似拔罐,故又稱藥罐法、藥筒法、煮拔筒法等。竹灸法,早在唐代就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即以墨點上記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外臺秘要》)后世多以藥湯煮之,意在增強療效。
操作方法
灸具制備
(1)竹灸筒:長約8.5cm,壁厚2mm,口徑1.5~2cm,口周整齊光滑,壁薄但不漏氣,整個筒質輕,光滑,另一頭為盲端。
(2)竹灸湯:
方一(適用于各種痹癥):羌獨活、制二烏。蘇葉、麻黃、防風、川花椒、秦艽。牛膝、桂枝、威靈仙、蒼術、荊芥、川芎各15g、紅花15g、艾葉60g,為一劑量。
方二(適用于各種痹癥):荊芥10g、血竭3g、地骨皮10g、透骨草12g、紅花12g、當歸10g、防風15g、草烏10g、川烏10g、杜仲12g、木瓜15g、徐長卿15~20g、絲瓜絡15~20g。
方三(適用于慢性咽炎):銀花30g,紅花15g,桔梗 15g,艾葉30g。
具體操作
將上藥以布袋裝好,放入煎藥葙或鍋內(容積約為50×30×30cm),加水2/3左右,煮沸,以藥液不外溢,持續熬15min為限。再將竹灸筒若干個放入藥液中煮1~5 min。讓患 者預先作好準備,醫者左手持大鑷子,取出竹筒,右手戴棉紗手套,接拿竹灸筒底部,輕輕甩動,以排除筒內多余藥液。迅速將其吸拔于穴區,根據不同部位和病情,約在10~30min后取下,局部出現瘀斑或散有小水泡,不須處理。每日或隔日1次,藥物用2~3次后即可更換。7~10次為一療程。
主治病證
各種痹證、骨質增生、軟組織損傷、腰腿痛、顳頜關節功能紊亂征咽炎等。
注意事項
1.吸拔時要甩干筒中的沸水,防止燙傷。
2.上述竹灸湯僅供臨床參考,讀者可根據不同的病證進行組方,亦可僅用自來水煮沸后吸拔。
臨床應用
1.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癥
取穴:地倉、頰車、下關、上關、聽宮、顴髎、瞳子髎、耳門。
治法:按“方一”配好藥物并煎制成湯,將竹灸筒置入沸騰的藥液中備用。上穴可同時取用,均患側穴。以上述操作法取8個竹灸筒密排吸拔于各穴區,留罐15~20min。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日,一般治療2療程左右。
療效:共治76例,結果痊愈46例,顯效2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
2.風濕痛
取穴:
主穴:阿是穴(痛點)。
配穴:病變部位周圍經穴。
治法:先將“方二”配好藥物。用小圓竹去竹青后按竹節截成一端有節的竹筒若干個,口部磨平,備用。“方二”藥物浸泡1小時后,將竹筒浸入再泡1小時后文火煎30min備用。以阿是穴為主,根據循經取穴的原則選病變周圍的穴區。常規消毒后用手術刀劃破表皮長約0.2cm,使切口處出現少許血染為度。然后從熱藥液中取出竹筒拔上,每次可治療2~3處,每處可拔10余個竹筒。每次竹灸15一20min,每周治療1次。不計療程,以見效為期。
療效:共治218例,結果痊愈174例,有效41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8.6%。
3.慢性咽炎
取穴:風府至大椎督脈段。
治法:以“方三”配好后放入2000ml清水內煮沸,將長6cm直徑2cm的竹筒 10余個在藥水中煮 5min。令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后頸部。用鑷子倒挾出竹灸筒放在干毛巾上輕拍數下,擦干水滴,穴區間置3~4個竹灸筒 ,5~10 min后取下竹灸筒,以局部出現紅暈或紫斑為宜。隔日1 次,10 次為一療程,10 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4 日。
療效:共治慢性咽炎患 者56例,以上法配合超短波及碘離子逶入法經1~2療程治療,痊愈(癥狀消失,咽部無紅腫、充血)6例;顯效(癥狀明顯減輕,咽部紅腫、充血顯著好轉)23例,好轉(癥狀好轉,咽部紅腫、充血減輕)25,無效2例,總有效率96.4%。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志勝等。竹灸法治療顳頜關節功能紊亂征臨床觀察 中國針灸2000;20(1):15。
[2]陳玉海。藥竹筒拔罐法治療風濕痛病 中醫正骨 1999;(11):28。
[3]周正榮,等。藥竹灸加超短波及碘離子透入治療慢性咽炎 中國針灸 2001;21(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