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針灸法是20世紀80年代中由我國安徽省針灸工作者創制出來的一種灸法之法。
火針灸
概 述
火針灸法是20世紀80年代中由我國安徽省針灸工作者創制出來的一種灸法之法。由于本法與傳統火針操作不一樣。用小號火針,僅剌及表皮、真皮,產生既小又淺的輕度灼傷,類似點灸法。故稱火針灸法。本法報道的文章不多,治療的病種還較少,使用的單位也有限。我們認為這一灸法還是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有必要總結完善。
操作方法
火針灸法,一般用小型火針,在乙醇燈上燒紅亮后以點剌法在所選穴區施灸。其具體要求為:
1.點剌深淺分為三度,Ⅰ度約深1~1.5mm,Ⅱ度深為2~3mm,Ⅲ度深為5mm左右。
2.點剌輕重,要求用力適度輕巧穩準。手法分快、中、慢三種。快剌為用力輕,一觸即去,慢剌為停留時間稍長,用力稍重;中剌介于快慢剌手法之間。
3.壯數計算。點剌一下為1壯,二下為2壯,以此類推。
火針灸法,操作方法宜因人而異,因病而異。每穴1~4壯,一般不超過5壯一穴。每日灸治1~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慢性病亦可隔日一次,7~10次為一療程。
主治病證
流行性出血熱 、扁平疣、雀斑等病證。
注意事項
1.要掌握火針法和火針灸法的差異,后者僅是淺層點剌,點到即止。不可時間過久或剌得過深。
2.火針灸要求病人密切配合,尤其是在面部點灸或是用于小兒病人時。
臨床應用
1.流行性出血熱
取穴:主穴:阿是穴(位于背部,系壓痛最明顯處)。
配穴:出血熱早期加大推;腰痛少尿明顯加陰交;脘腹悶脹、惡心嘔吐加上脘、中脘 、下脘 ;神志昏蒙加百會;低血壓加巨闕或至陽;口渴口苦加內關、復溜、陽陵泉;衄血、齦血及內臟出血加膈俞、血愁(第二腰椎棘突上),上部出血加尺澤、魚際;下部出血加血海、三陰交;小便短少及尿血加列缺、照海。
治法:主穴每次必取,一般選一穴點,不超過兩穴點。配穴據不同癥狀及病變階段而加用。
主穴操作,采取熏灸療。用特制熏灸器,內置艾卷段在穴位上熏灸,每次需灸1.5~2小時左右。配穴,采取火針代灸療:所謂火針代灸,與傳統火針操作不一樣。僅刺及表皮、真皮,灸瘡既小又淺。要求為:(1)點刺深淺分為三度,Ⅰ度約深1~1.5mm,Ⅱ度深2~3mm,Ⅲ度深5mm左右。(2)點刺輕重,要求用力適度,輕巧配穴各穴壯數如下。大椎5壯,陰交4壯,上中下脘均為5壯,百會5壯,內關、復溜、陽陵泉3壯,余用熏灸之法。如局部有紅腫青紫、硬皮腫痛,亦可以火針代灸。
熏灸與火針代灸可同用,亦可交替使用,熏灸每次以一穴為準,火針則不超過5壯一穴。每日灸治1~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度,療效不佳者可配合針刺及三棱針刺血。
2.面部美容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在針刺的面部局部進行乙醇常規消毒,仰臥或坐均可。一人固定患者頭部,以免針刺時頭擺動而誤傷好膚。將乙醇棉球放在器具中,或用鑷子挾乙醇棉球點火。將粗針燒紅點灸刺斑、疣中心,病者略感疼痛,點刺后皮膚發紅微腫,2日后變黑,l周后結痂脫落,膚色呈淡紅色,2周后恢復常色。
① 雀斑分布太多者,為了減輕患者疼痛,應分批點刺,先挑選最明顯的灸刺20枚左右。1周結痂脫落后。再點刺第2批。再1周后點刺第3批。一般3次即可刺完,最多者可刺4~5次。每次點刺的不再復現。② 扁平疣,用火針依上法灸刺,可在1~2周 內自行消失。③ 尋常疣,中醫稱“枯筋箭”,“千日瘡”,俗稱“瘊子”。治療時,將乙醇棉球點燃后,把粗針燒紅灸刺在尋常疣根部。不到一min,尋常疣即脫落。再燒紅針在根部點刺出現凹面,1周后結痂脫落長出新膚。④ 黑痣,一般不要治療,唯個別長在面部最顯處,且有多枚,影響美容者,方可制治。
療效:共治各類面部皮膚病85例。結果:雀斑20例,治愈18例,有效2例;尋常疣37例,全部治愈;扁平疣19例,治愈16例,有效2例,無效1例;黑痣9例,有效 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5%。
主要參考文獻
[1]周楣聲:灸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79例臨床觀察 中國針灸 1987;7(4);15。
[2]周楣聲,等.灸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的再次臨床觀察 中國針灸 1990;10(3):35。
[3]盛生寬。火針在面部美容中的應用 中國針灸 1997;17(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