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醫藥線灸
概 述
壯醫藥線點療法是流傳于廣西壯族民間的一種灸法方法,20世紀80年代中期 ,經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針灸工作者的發掘整理和規范、并通過廣西中醫學院壯醫研究所及壯醫門診部進行大量的實驗研究及臨床觀察后,向全國、港澳臺地區及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該療法是通過以壯醫秘方浸泡過的苧麻線點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體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疏通氣道、谷道、水道,調節龍路、火路氣機,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灸材制備:
1.浸線藥酒的配制 有二法,一為:生南星、生半夏、生川烏、生馬錢子、大黃、蘇木、乳香、紅花、歸尾、生草烏、沒藥、三棱、莪術、威靈仙、骨碎補、羌活、獨活各 10 g,浸于 50%酒 精1000 ml中 30天,濾過后加麝香 1g,密封保存。約可浸藥線 500 g。一為雄黃酒:取適量雄黃、吳萸粉、樟腦、麝香等浸入95%乙醇中,配制成20%的雄黃酒備用。
2.藥線制作 取苧麻、黃麻或了哥王根皮搓成直徑0.25~1mm,長15~30cm的線,浸于上述藥酒中。一般須浸泡8~15天,亦有報道在雄黃酒中浸泡24小時的。然后密封保存,保持濕潤,用時取出。藥線分為3種型號,1號藥線直徑為1mm,多在冬季用;2號藥線直徑為0.7mm,是最常用的一種,使用范圍廣,適用于各種病證;3號藥線直徑為0.25mm,用于灼灸皮膚嫩薄處、耳穴及小兒患者,藥線長度均為30cm。
具體操作:
1.一般點灸法:①持線:以右拇指、食指挾持藥線的一端,并露出線頭1~2cm。②點火:將露出的線端在乙醇燈上點燃,然后吹滅明火,只留線頭珠火即可。③施灸:將線端珠火對準選定的穴位,順應手腕和拇指屈曲動作,拇指指腹穩健而敏捷地將帶有珠火的線頭直接點按在預先選好的穴位上,一按火滅即起為一壯。一個穴位灸一壯。壯醫藥線點灸治療手法分輕、中、重三種操作手法,點灸時間短于1秒且輕快迅速為輕法,點灸時間l~2秒且中等用力為中法,點灸時間超過2秒且較用力為重法。一般而言,輕病快速點灸,重病可點按片刻。點灸時注意,宜在線頭火星最旺時點灼穴位,注意不要平按,要使線頭圓火著穴。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2.耳穴點灸法:按耳穴國際標準化方案穴區圖取穴,治前先用耳穴探測棒在耳穴上尋找陽性點,或取與臟腑病變相應點。常規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3號藥線的一端,并露出線頭1~2cm,在燈火上點燃,待線頭呈不帶火焰的珠火時,順應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動作,穩重而敏捷地將火星線頭直接點按于穴位上,一按火滅即起為1壯,一般1穴灸1壯,每天1次,每次灸一側耳穴,雙耳交替點灸,7次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5天。每次治療以灸后患者有輕微灼熱痛感,或耳郭發熱、全身汗出為宜。
3.梅花點灸法:先確定病變部位的形狀和大小,采用1號藥線(直徑為1mm),按一般藥線灸點灸方法操作,采用梅花點灸法,即沿其周邊點灸4個穴位,再加中間1個穴位。如病變部位面積較大,也可采用局葵穴(局部葵花點灸法,即沿其周邊或病損部位點灸9個穴位,再加中間4個穴位),本法每日或隔日點灸1次,10天為一療程。
4.藥線貼灸法:本法常用穴位為大椎、風門、肺俞、膏肓、心俞、腎俞。采用二號藥線。藥物為冬病夏治“消喘膏”(具體配方制作可參閱復方白芥子貼灸法)用生姜汁及蜂蜜調成稠膏狀備用。灸治時,以穴位為中心,在周圍1cm的范圍內按藥線灸點灸方法操作,用二號藥線連續點灸5壯,然后將消喘膏做成2cm×2cm的藥餅,直接貼在已點灸過的穴位上,并用追風膏固定,4~6小時后取下,如貼藥處有灼熱痛感可提前取下。治療在每年的初伏開始進行,每10天灸貼1次,共做3次,連續灸貼3年。
操作方法
灸材制備:
1.浸線藥酒的配制 有二法,一為:生南星、生半夏、生川烏、生馬錢子、大黃、蘇木、乳香、紅花、歸尾、生草烏、沒藥、三棱、莪術、威靈仙、骨碎補、羌活、獨活各 10 g,浸于 50%酒 精1000 ml中 30天,濾過后加麝香 1g,密封保存。約可浸藥線 500 g。一為雄黃酒:取適量雄黃、吳萸粉、樟腦、麝香等浸入95%乙醇中,配制成20%的雄黃酒備用。
2.藥線制作 取苧麻、黃麻或了哥王根皮搓成直徑0.25~1mm,長15~30cm的線,浸于上述藥酒中。一般須浸泡8~15天,亦有報道在雄黃酒中浸泡24小時的。然后密封保存,保持濕潤,用時取出。藥線分為3種型號,1號藥線直徑為1mm,多在冬季用;2號藥線直徑為0.7mm,是最常用的一種,使用范圍廣,適用于各種病證;3號藥線直徑為0.25mm,用于灼灸皮膚嫩薄處、耳穴及小兒患者,藥線長度均為30cm。
具體操作:
1.一般點灸法:①持線:以右拇指、食指挾持藥線的一端,并露出線頭1~2cm。②點火:將露出的線端在乙醇燈上點燃,然后吹滅明火,只留線頭珠火即可。③施灸:將線端珠火對準選定的穴位,順應手腕和拇指屈曲動作,拇指指腹穩健而敏捷地將帶有珠火的線頭直接點按在預先選好的穴位上,一按火滅即起為一壯。一個穴位灸一壯。壯醫藥線點灸治療手法分輕、中、重三種操作手法,點灸時間短于1秒且輕快迅速為輕法,點灸時間l~2秒且中等用力為中法,點灸時間超過2秒且較用力為重法。一般而言,輕病快速點灸,重病可點按片刻。點灸時注意,宜在線頭火星最旺時點灼穴位,注意不要平按,要使線頭圓火著穴。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2.耳穴點灸法:按耳穴國際標準化方案穴區圖取穴,治前先用耳穴探測棒在耳穴上尋找陽性點,或取與臟腑病變相應點。常規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3號藥線的一端,并露出線頭1~2cm,在燈火上點燃,待線頭呈不帶火焰的珠火時,順應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動作,穩重而敏捷地將火星線頭直接點按于穴位上,一按火滅即起為1壯,一般1穴灸1壯,每天1次,每次灸一側耳穴,雙耳交替點灸,7次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5天。每次治療以灸后患者有輕微灼熱痛感,或耳郭發熱、全身汗出為宜。
3.梅花點灸法:先確定病變部位的形狀和大小,采用1號藥線(直徑為1mm),按一般藥線灸點灸方法操作,采用梅花點灸法,即沿其周邊點灸4個穴位,再加中間1個穴位。如病變部位面積較大,也可采用局葵穴(局部葵花點灸法,即沿其周邊或病損部位點灸9個穴位,再加中間4個穴位),本法每日或隔日點灸1次,10天為一療程。
4.藥線貼灸法:本法常用穴位為大椎、風門、肺俞、膏肓、心俞、腎俞。采用二號藥線。藥物為冬病夏治“消喘膏”(具體配方制作可參閱復方白芥子貼灸法)用生姜汁及蜂蜜調成稠膏狀備用。灸治時,以穴位為中心,在周圍1cm的范圍內按藥線灸點灸方法操作,用二號藥線連續點灸5壯,然后將消喘膏做成2cm×2cm的藥餅,直接貼在已點灸過的穴位上,并用追風膏固定,4~6小時后取下,如貼藥處有灼熱痛感可提前取下。治療在每年的初伏開始進行,每10天灸貼1次,共做3次,連續灸貼3年。
主治病證
壯醫藥線灸可用于多種病證,從已報道的有:感冒、帕金森病、失眠、慢性咳喘、陽痿、面癱、各類痛證、腱鞘囊腫、乳腺增生病、外陰白斑、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風疹、小兒厭食癥、遺尿癥、麥粒腫、牙痛等。
除此之外,不同的灸法還適用于不同的病證:
耳穴點灸法多用于實證、熱證或瘀證,如外感發熱、頭痛、競技綜合征、痛經、麥粒腫、急性結膜炎、帶狀皰疹等病證。
梅花點灸法適用于體表的良性腫塊、異物及皮膚病變,如乳癖、梅核氣、痄腮。帶狀皰疹、股癬、外痔等病證。
灸貼療法多用于呼吸系統疾患,如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病證。
注意事項
1.壯醫藥線灸后局部可有灼熱感或癢感,患者不可用手搓揉,以免抓破感染。灸治的穴區當天以不接觸生水為宜。
2.本法要求操作熟練、輕巧,以防止灼傷。
3.本療法刺激量的大小以點灸壯數及點灸手法輕重而定。應根據病情輕重。患者年齡。體質強弱而定。施灸手法的輕重是以施灸時火星接觸穴位時間短者為輕,以火星接觸穴位時間長為重,因此對于年老體弱及兒童病例、病情較輕者,應快速扣壓,珠火接觸穴位即滅的輕手法;相反,對于年輕、體質壯實而病情較重者則用緩慢扣壓,珠火較長時間接觸穴位的重手法。
臨床應用
1.咳嗽
取穴:主穴:廉泉、人迎、水突、天突、氣舍、膻中。尺澤、孔最、列缺、太淵、魚際、少商、四縫、大抒、風門、肺俞、足三里。
配穴:夜間多咳及盜汗者加三陰交,咳痰夾血絲者加庫房、屋翳,咳痰者加豐隆、太白,咽癢者加天井、曲池,咽喉疼痛者加合谷、內庭、厲兌,有咽喉異物感及咽喉炎病史者加扶突、天鼎,氣緊者加定喘、中府。
治法:主穴為主,據癥加配穴。根據年令選用藥線(用壯藥浸泡加工過的苧麻線):l歲8個月~10歲用3號線(直徑0.25mm),11歲~50歲用2號線(直徑0.7mm),51歲~76歲用1號線(直徑lmm)。操作以一般點灸法,直接點按在預先選好的穴位上。治療時間每天點灸1次,7次為1療程,間隔3天可進行第2個療程,最長治療時間不過3個療程。
療效:共治59例,結果:痊愈42例,好轉1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9.8%。
2.慢性支氣管炎
取穴:主穴:大椎、肺俞、膏肓。
配穴:急性發作期加天突、風門;胸悶痰多加膻中、豐隆 。
治法:主穴均取,配穴據病情酌加,雙側同用。治療時間為每年的初伏、中伏、末伏三天,各灸療 1 次,共治 3 次,以正午時分治療為好。采用壯醫2號藥線點灸。為增強療效,采用梅花點灸法(在穴位1cm范圍內點灸5壯)。再結合貼藥,即將自制“冬病夏治消喘膏”加生姜汁調成稠膏餅狀,分別攤在5塊直徑3cm的油紙上,貼于上述點灸的五個穴位,肺俞穴加放0.1g人工麝香,然后用橡皮膏固定。
療效:共治療103例,結果:臨床控制13例,顯效40例,好轉39例,無效 11例,總有效率為89.3%。
3.脾虛證
取穴:臍周四穴、脾俞、胃俞、下關元、足三里、上巨虛、食背(于雙手食指背側掌指關節正中點)、趾背(于雙腳拇趾背側摭趾關節正中點)、四縫穴。
治法:上穴均取,選用2號壯醫藥線。于患者所選穴位給予中等點灸手法法即點灸時間l~2秒且中等用力)施灸。每穴 1 壯,每日1次,連續施灸2周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20例脾虛證患者,結果表明壯醫藥線點灸對脾虛證主癥食欲減退。神疲懶言、肢體倦怠、食后腹脹、大便溏泄等有明顯療效,壯醫藥線點灸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同時,檢測了20例脾虛證患者壯醫藥線點灸治療前后唾液流量、唾液淀粉酶活性、淀粉酶分泌率的變化。結果表明:壯醫藥線點灸有改善脾虛患者唾液負荷分泌作用,表現為提高患者對外源刺激(酸刺激)的反應性。
4.泄瀉
取穴:神闕、下脘、氣海、天樞、大橫、食背。
治法:上穴均取。根據不同年令及季節分別選用1、2、3號壯醫藥線:l號線用于秋冬季,3號線用于小孩,2號線為四季常人用。操作時,拇食指持線一端,露出線頭1~2cm,將藥線點焰滅火后將成珠火時,直接點灸穴位,一點火滅即起,為 1 壯,虛寒者用補法、快點;實熱者用瀉法、慢點。每穴 1 壯,日灸1~2次,10次為一療程,不愈者,停治2天再繼下一療程。
療效:共治100例,結果:痊愈85例,好轉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
5.頭痛
取穴:主穴:頭維、攢竹。
配穴:偏頭痛在此基礎上加食魁穴(手背食指指間關節處)阿是穴;后頭痛,加風池、無魁穴(手背無名指指間關節處);巔頂頭痛,加百會、上星(頭正中線,入前發際一寸處),中背穴(手背中指掌指關節處)。
治法:
藥線制備:自選具有鎮痛活血、舒筋活絡等作用的中藥,獨活、紅花各80g,威靈仙、松節各100g等藥。將飲片烘干研粗顆粒狀,用75%乙醇2000ml,浸泡以上藥物25天,再將直徑約0.7mm的麻線250g投入藥液中浸泡20天后取麻線,置于少量藥液中待用。
用法:藥線組采用壯醫藥線點灸法。用手指持麻線并露出線頭,在乙醇燈上點燃,有明火須撲滅,需線頭有火星即可。將有火星的線頭對準穴位皮膚處點按,一按火滅即拿開,此為一壯。每日1次,7~10日為1療程。
療效: 78例,治愈57例,顯效9例,好轉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2%。
6.失眠
取穴:主穴:頭維、攢竹、中沖、勞宮、內關、間使、神門。
配穴:心脾虧損加足三里、三陰效;腎陰虛加腎俞;肝陽上亢加太沖。
治法:主穴為主,據證型加配穴。用拇指、食指捏緊藥線 ,外露1~2分,點燃線頭,以拇指的屈伸動作,將線頭穩準地按壓在穴位上,即按起以產生灼熱感為度,此為1壯。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療效:共治30例。結果:近期治愈13例,顯效14例,有效2 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
7.痛證
取穴:
(1)頭痛:
主穴:百會、頭維、攢竹、太陽、 風池、合谷。
配穴:風濕頭痛加通天、三陽絡;肝陽頭痛加太沖;痰濕頭痛加中脘、豐隆,血虛頭痛加血海、足三里;瘀血頭痛加阿是穴(痛點)、三陰交。
(2)肢痛:
主穴:上肢取肩髃、臂臑、肩貞、曲池、手三里、外關、陽池、合谷;下肢取環 跳、陽陵泉、膝眼、委中、足三里、承山、解溪、昆侖、申脈;背部取身柱、腎俞、命門。
配穴:行痹加風池、風門、肝俞,痛痹加關元、阿是穴;著痹加脾俞、中脘、豐隆,熱痹加大椎。
(3)肩痛:
主穴:肩井、肩髎、肩貞。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
配穴:上肢抬舉困難加天宗、后溪;痛甚加阿是穴。
(4)扭傷:頸部:天柱、風池、大椎、身柱、曲池、合谷;腰部:腎俞、人中、外勞宮、后溪,委中、承山、足三里;肩部:取肩井、肩髎、肩貞、肩髃、曲池、后溪,膝部取血海、梁丘、膝眼、委中、足三里、承山;踝部:足三里、三陰交、解溪、昆侖、申脈。
治法:據不同疼痛的部位和癥狀選穴,采用壯醫藥線灸治。成人用2號藥線,兒童用3號藥線。具體操作是,醫者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持線一端,露出線頭l~2cm。將此線頭點燃,輕輕地甩滅火焰,使之形成圓珠狀火星。將火星對準穴位,順應腕和拇指的屈曲動作,拇指指腹穩重而敏捷地將有火星的線頭直接點按于穴位上。一按火滅為一壯,一般每個穴位點灸一壯即可。每天點灸 1 次,6次為一療程,療程間停灸2天。
療效:共治595例,結果:痊愈210例,顯效217例,好轉147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96.47%。
8.肩周炎
取穴:
主穴:肩髃、肩貞、肩髎、肩井、阿是穴(壓痛點)、曲池、臂臑。
配穴:痛及前臂加手三里、合谷、內關、外關;痛及頸項加風池、天柱;痛及胸背部加巨骨、曲垣、風門、大杼、天泉、云門。
治法:主穴均取,配穴酌加。選用2號壯醫藥線,以右手拇食指持線的一端,并露出線頭1~2cm,點燃,撲滅明火,將有火星的線端對準穴位,以拇指指腹穩重而快捷地將線端直接按于患側的肩部及上肢鄰近穴位,一按火滅即起。灸時局部可有輕微的灼熱感,痛處可重施灸數次,阿是穴以重手法施灸。每日點灸1次,6日為1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40 例,結果:痊愈20例,顯效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7.5%。
9.腱鞘囊腫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合谷。
治法:取2號壯醫藥線,按梅花形取穴點灸囊腫范圍及患側合谷穴,每天點灸一次。治療時間最長12天,最短5天。
療效:共治療28例,其中治愈21例,好轉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9.3%。
10.淋菌性關節炎
取穴:
主穴:阿是穴(病灶區)、大椎、關元、足三里。
配穴;上肢加天井、曲池、內關、外關;下肢加陽陵泉、解溪、環跳、風市。
治法:用以下三法綜合治療,阿是穴每法都取。
(1)壯醫藥線點灸法:主穴均取,配穴據病情而加。取壯醫藥線,將一端線頭點燃。甩滅火焰,使之形成圓珠狀火星,將火星直接按于穴位上。每個穴位灸1壯,每日灸1次。
(2)壯醫藥筒灸法:藥筒灸是流行于廣西西南部壯瑤民間的一種醫療方法。灸筒制備:大黃30g,五倍子10g,研末拌勻后加入吹風蛇膽1枚,白酒適量調成膏狀。竹筒選取:以兩年以上的金竹為佳;用刀刮去外皮和內膜,一端留竹節作底,另一端鋸掉竹節作筒口,口徑4~5cm,長度為8~10cm。具體操作:將藥膏裝人竹筒,用雙層紗布把竹筒口封扎好,點燃乙醇燈烤熱竹筒,趁熱(以患者能忍耐為度)將紗布封口的一端迅速吸灸阿是穴,反復灸治5min,每天灸治2次,如藥膏干結,可用白酒噴灑濕潤后再用,每筒藥使用30天。
(3)藥物熏洗熱敷:采用自擬方“黃風藤洗劑”:黃連、黃芩、黃柏各15g,五爪風、八角風、九節風各25g,杜仲藤、吹風藤、雞血藤各20g。煎取藥液兩次合并,將干凈的毛巾浸泡于熱藥液中,趁熱熏洗阿是穴20min,然后取出藥巾(毛巾)擰半干濕熱敷于患處10min。1劑藥用2天,每天2次,每次將藥液加熱后再用。
以上治療方法均10天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再繼續下一療程,3療程后停藥觀察。對關節腔有積液或膿液者,可反復抽吸,直至干凈為止。在治療期間禁食酒、辣、蝦、蟹等刺激性及高蛋白質物質。禁忌一切劇烈運動。
療效:共治12例,結果:痊愈8例,顯效3例,有效1例,顯效率91.67%,有效率100%。
11.帶狀皰疹
取穴:蛇眼穴(初發的皰疹)、阿是穴(皰疹的中心點)。
治法:任選一穴治療。蛇眼穴用1號壯醫藥線。 先沿病灶邊緣疹粒行梅花形點灸,并尋找初發的2~3顆疹粒(俗稱“蛇眼穴”)施灸。施灸時持線對著火端,露出線頭,露出部分以略長于拇指端即可,灸時點1次火灸1壯,在線頭火星最旺時迅速灸灼穴位,不要平按,要使線頭圓火著穴。阿是穴用2號壯醫藥線,一般每個皰疹點灸一壯即可,逐個皰疹點灸。在施藥線點灸時,要做到穩、準。輕、快,力求逐個疹點點完。每日1次,6天為1療程。灸后局部有灼熱感或癢感,患者不要用手搓揉,以免抓破繼發感染。
療效:共治208例,結果:治愈124例,好轉7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94.2%。
12.苔癬樣變型皮膚病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選用 1 號壯醫藥線。阿是穴用葵花樣點灸法,即按皮損形狀沿其周邊每隔2~3mm點一壯,皮損部每平方cm點9~12壯。點灸完畢上涂二號藥膏 (達克寧霜劑和醋酸去炎松尿素軟膏、足光粉按1:1:1調制而成),敷料包扎。每日 1 次,7次為一療程。注意:隨著皮損不斷脫落外涂藥膏量逐漸減少,皮損脫落干凈正常皮膚完全顯露改用一號藥膏(達克寧霜劑和醋酸去炎松尿素軟膏按1:1調制而成)再涂3至5日。另外每次行灸前需將脫落皮損擦凈。
療效:共治17例,全部獲愈,其中12例1療程內治愈,3例2療程內治愈,2例3療程治愈。
13.皮膚癬病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均采用壯醫藥線點灸法治療,兒童用2號線,成人用1號線。具體操作為:反復圍繞病灶點灸一圈,然后視病變范圍大小在病灶中部散點1~10壯,若邊界不清楚,則采用梅花點灸法灸療。隔日 1 次,7次為一療程,兩療程之間間隔1周。
療效:共治33例,患者治療期間不用其它藥物,經過1~5個療程的治療。結果,痊愈24例(皮膚瘙癢消失,皮色正常,真菌鏡檢每周1次,連續3次陰性),有效(瘙癢消失,皮色正常 ,真菌鏡檢陽性)9例,痊愈率72.7%,總有效率100%。隨訪:痊愈者復發2例,有效者復發7例,總復發率27.3%。
14.痛經
取穴:主穴:關元、三陰交、承山。
配穴:寒濕凝滯型加中極、地機,氣滯血瘀型加氣海、太沖,氣血兩虧型加氣海、足三里。
治法:主穴必取,配穴分型而加。囑患者取坐位,醫者用壯醫藥線點灸。方法為右手拇食指持線的一端并露出1~2cm,將有火星端的珠火直接點按在穴位上。一般一穴 1 壯,重癥可點灸2~3壯。每日 1 次,5 日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103例,結果:痊愈62例,顯效33例,好轉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8.1%。
15.功能性子宮出血
取穴:百會、臍周四穴(由陰交、水分和雙側盲俞四穴組成,距臍中均為1寸)、梁丘、陽陵泉、涌泉。
治法:上穴均取。采用2號壯醫藥線,以食、拇指持線的一端,并露出線頭l~2cm,將露出的線端在乙醇燈上點燃(如有火焰必須撲滅,只需線頭有火星即可),將有火星線端對準穴位,順應腕和拇指屈曲動作,拇指指腹穩重而敏捷地將有火星線點直接點按于穴位上,一按火滅即起為1壯。為增強療效,采用梅花形灸法(即取穴位及距穴位0.5cm處等距各取四穴)。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停治2日,再進行第2療程,一般治療2個療程。
療效:以本法治療更年期功能出血66例 ,結果治愈52例,有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0%。
16.婦科盆腔良性包塊
取穴:關元、氣海、中極、子宮、三陰交、足三里、命門、(腰)陽關、大腸俞、膀胱俞、腎俞、長強、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上穴可輪流取用,用壯醫藥線點灸。方法為:以食指、拇指持線的一端,露出線頭1~2cm,點燃線頭后撲滅火焰,使線頭留有火星并直接按于穴位上,一按火滅為1壯,一穴1壯,灸處可有輕微灼熱感。每日1次,10 次為一療程。停治2日,繼續下一療程。
療效:共觀察20例。治療10~60次后,痊愈10例,好轉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0%。原有12例不孕者治療后8例懷孕。
17.腮腺炎
取穴:阿是穴(病灶局部)、耳尖(耳穴)。
治法:上穴均取。單側病亦取一側,雙側病變取二側。采用壯醫藥線3號線(直徑約0.25mm)點灸。具體方法為:用左手拇指甲尖按壓所取穴位,右手拇指和食指攥藥線的一端,露出線頭約1~2cm,將線頭在乙醇燈或蠟燭火上點燃,隨后即將火焰甩滅,速將帶有珠火的藥線頭對準穴位直接點按于穴位上,每點灸一下即為1壯。一般阿是穴(腫塊)采用梅花點灸,即在一側腫塊范圍內點灸5~8壯,患側耳尖點灸1壯,每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療效:共治95例,均獲痊愈(腮腺腫痛及臨床癥狀消失)。治療最少1次,最多2次;其中1次點灸后耳下腫塊消退,無壓痛,熱退達67例。
18.扁平疣
取穴:主穴:阿是穴(最先出現的第一批疣中選擇2~3顆較大而外觀陳舊的疣體)。
配穴:行間、太沖、養老、外關、丘墟、外踝尖(足外踝之最高點)。
治法:主穴和配穴同取,采用2號壯醫藥線點灸。主穴用重法施灸,配穴以一般點灸法,即點灸1次為1壯,每穴每日灸1次。連灸7日,停治1日后再施灸。
療效:以上法共治30例,結果:痊愈5例,有效12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56.67%。
19.嬰幼兒腹瀉
取穴:大腸俞、小腸俞、神闕、水分、陰交、肓俞。
治法:藥線制備:取適量吳萸粉、雄黃、樟腦、麝香等浸入95%乙醇中備用。將苧麻搓成直徑0.7mm、長30mm的細線放入藥液中浸泡24小時即可使用。
具體操作:上穴酌取,可輪流選用。將藥線一頭點燃,吹滅明火,只留線頭火星,對準穴位輕輕按滅火星為1壯。輕者每穴只灸1壯,重者每穴灸2壯,每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有輕度脫水者配合口服補液鹽。
療效:共觀察165例,結果:全部治愈。其中3例2日治愈,48例3日,103例4日治愈,3例5日,2例6日,6例7日治愈。
20.小兒厭食癥
取穴:主穴:四縫、足三里、胃俞、中脘。
配穴:實熱型配不容、內關;虛寒型配關元、脾俞;咳嗽者配肺俞;腹痛及大便溏爛者配水分、天樞;大便干燥者配內庭;多汗者配肝俞。
治法:
藥線制備:用苧麻卷成長 30 cm,直徑0.7mm的細線,再放入由麝香、雄黃等藥物制成的藥液中浸泡24小時后備用。
具體操作:時以食指和拇指持線的一端,露出線頭,將露出的線頭點燃,吹滅明火,只留線頭火星直接對準穴位,同時用拇指把火星壓在穴位上,火滅即起為1壯。輕癥者一穴1壯,重癥者一穴2壯。每日1次,10日為1療程。l個療程療效欠佳者,再繼續1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120例,結果顯效104例,有效 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7%。
21.遺尿
取穴:腦戶、百會、四神聰、風池、曲池、手三里、內關、神門、遺尿(位于小指背側第一指關節中點上方0.5寸處)、涌泉、下關元(位于關元穴下方0.5寸)、曲骨、三陰交、陽陵泉、四縫、腎俞、八ós、長強、急脈、肺俞。
治法:每次取用上述全部穴位。用壯醫藥線點灸,即取預先經過多種藥物制備液浸泡過的直徑為0.7mm的苧麻線,將其一端放在燈火上點燃,使之形成圓珠狀火頭。施術時,醫者以拇指指腹穩重而敏捷地將帶有珠火的線頭直接點按在穴位上,一按火滅即起為1壯,1穴點灸1壯。灸時局部有蟻咬樣灼熱感,有時上述感覺可沿經絡傳導。每日治療1次,2周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20例,結果:痊愈14例,好轉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5%。
22.麥粒腫
取穴:阿是穴(麥粒腫隆起最高點)、合谷、外關、耳尖(耳穴)。
治法:上穴均取。其中,合谷取對側,耳尖取患側。 可選用1號或2號壯醫藥線點灸。阿是穴采用梅花形點灸法:即在麥粒腫隆起最高點及其周圍點灸3~5壯。余穴亦點灸3~5壯。施術時持線對著火端,露出線頭,露出部分以略長于拇指端即可,灸時點一次火灸 1 壯,在線頭火星最旺時迅速灸灼穴位,不要平按,要使線頭珠火著穴。灸后局部可有灼熱感或癢感,患者不要用手搓揉,以免抓破。每日1~2次,3日為1 療程。
療效:共治23例。均在3日內痊愈,其中1次而愈者5例,2次而愈者12例。
23.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
取穴:攢竹、魚腰、睛明、曲池、手三里、合谷、風池、大椎;耳尖、神門、眼(均為耳穴)。
治法:上穴均取。根據不同年令選用不同壯醫藥線,成人用2號線,小兒用3號線。方法為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持線的1端,露出線頭1~2cm,將引頭在火上點燃后即撲滅,使之形成圓球狀火頭,再以此珠火直接點按于穴位上。其中,眼區穴、小兒及病輕者用輕手法(快速扣壓),體穴、耳穴、重癥用重手法(緩慢扣壓)。每穴灸 1 壯。初診10~15min后再灸1次。以后每日1次。不計療程 ,以愈為期。
療效:共治125例,結果:痊愈104例,好轉 1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0%。
24.牙痛
取穴:主穴:頰車、地倉、下關、合谷、解溪。
配穴:風火牙病加曲池、風池、外關;胃火牙痛加二間、三間;虛火牙痛加太溪。患側取穴。
治法:主穴均取,配穴據癥而加。用壯醫藥線點燃后取其珠火直接點灸于所取穴位,每日施灸2次,3日為1療程。同時每日取中藥扁蓄100g(鮮品不拘多少),水煎當茶飲。
療效:共治20例,結果全部有效。其中,痊愈18例,顯效2例。
主要參考文獻
[1]黃瑾明。壯醫藥點灸療法與治驗病例 廣西中醫藥 1986;9(2):11。
[2]殷昭紅。藥線點灸治療感冒后咳嗽59例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 1999;(6):322。
[3]崔麗萍。壯醫藥線灸治療慢性咳喘癥103例 中國針灸 1995;15(1):21。
[4]王永泉。點灸治療泄瀉100例 中醫外治雜志 1992;(2):21。
[5]王華。壯醫藥線點灸法治療頭痛 針灸臨床雜志 1996;12(11):34。
[6]黃瑾明。壯醫藥線點灸療法治療帕金森氏綜合征一例 中醫雜志1987;28(4):20。
[7]黃振興。壯醫藥線點灸治療痛證595例療效觀察 中國針灸 1993;13(2):17。
[8]楊群芳。壯醫藥線灸治療眩暈49例 廣西中醫藥 1990;13(3):29。
[9]王家珍。壯醫藥線點灸療治療失眠癥30例 廣西中醫藥 1987;10(3):40。
[10]莫西金。藥線點灸治療偏頭痛38例 廣西中醫藥 1990;13(2):35。
[11]何子強。壯醫灸藥并治淋菌性關節炎12例 中國民間療法 1995;(3):36。
[12]譚俊。壯醫藥線點灸療法治療腱鞘囊腫28例臨床觀察 中國民間療法1998;(4):32。
[13]馮橋。壯醫藥線點灸對帶狀皰疹的治療作用觀察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0;(4):199。
[14]黃瑾明。壯醫藥線點灸治療小兒原發性遺尿 中醫雜志 1993;34(5):293。
[15]區鹿蘭。藥線灸治療嬰幼兒腹瀉165例臨床觀察 江蘇中醫1997;18(3):34。
[16]馮橋。壯醫藥線點灸配合西藥治療扁平疣療效觀察 上海針灸雜志 2000;19(5):17。
[17]區鹿蘭。藥線灸治療小兒厭食癥120例 新中醫 1997;29(10):22。
[18]殷昭紅。壯醫藥線點灸治療皮膚癬菌病33例 廣西中醫藥 1999;21(1):38。
[19]錢火輝。壯醫藥線點灸加撥罐治療帶狀皰疹 中國針灸 1996;16(5):45。
[20]韋良玉。壯醫藥線點灸治療腮腺炎95例 中國針灸 1998;18(9):529。
[21]黃瑾明。壯醫藥線點灸治療脾虛證的臨床研究 廣西中醫藥 1998;20(6):1。
[22]陳麗珍。壯醫藥線點灸治療痛經103例 中國針灸 1991;11(6):22。
[23]葉運英。壯醫藥線灸治療更年期功能性子宮出血66例 中國針灸2000;20(4):244。
[24]羅玉。壯醫藥線治療肩周炎 中國民間療法 1999;(11):26。
[25]曹信杰。壯醫藥線點灸治療苔癬樣變型皮膚病 針灸學報1992;8(6):38。
[26]張丹濱。壯醫藥線點灸法病案二則 針灸學報 1992;8(6):53。
[27]任純輝。壯醫藥線點灸治療婦科盆腔良性包塊20例 湖南中醫藥學院學報1990;(3):169。
[28]黃瑾明。壯醫藥線點灸治療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125例療效分析 中國針灸 1990;10(2):17。
[29]吳新貴。壯醫藥線灸治療麥粒腫23例 上海針灸雜志 1997;16(1):26)
[30]閻濱。壯醫藥線灸治療麥粒腫10例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 1999;(4):205。
[31]韋立新,等。壯醫藥線點灸治療牙痛20例 針灸臨床雜志 1999;1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