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筆灸
概 述
灸筆灸法是我國安徽地區針灸工作者周楣聲在家傳的基礎上結合長期臨床實踐創制出來的一種按灸方法。本法用特制灸筆點灸,具有下列特點:
1.使用簡便:在使用時,一次操作大多在1~2min內完成,故稱此種方法為“快速點灸法”,凡具有針灸臨床經驗者,稍練習,即可應用。
2. 安全穩妥:灸筆快速點灸時,既不破皮,更不人肉,每支筆所附藥紙每人可以更換一張,杜絕了互相感染的機會,頗為安全。
3.基本無痛。不論是直接灸,隔物灸或何種針法;疼痛都是難免的;而快速點灸則僅有輕微的蟲咬樣微痛,對于老弱婦孺格外適宜。
4.選穴靈活:根據當時收效的快慢以及有效或無效;可以隨時增加或改變穴組;少則可以2~3穴;多者可達數十穴;靈活多變,直到收效為止。
5.適應面廣:本法可用于多種病證,對痛癥療效較好。
目前本法已在一定范圍內推廣,有必要進一步總結實踐經驗,使本法更趨完善。
操作方法
灸具采用成品:周氏萬應點灸筆(簡稱點灸筆)和特制的藥紙。目前已有廠家生產。
取穴原則:一般均是單穴單用,雙穴雙用,就近或局部取穴配合循經或遠道取穴。雙耳尖,位于耳廓的頂端,猶如頭頂之百會,能治療多種疾病,是應用本法的常規穴。
1.各種疼痛:①全頭痛或前頭痛,就近取穴以百會、耳尖、風池、太陽、頭維穴,遠道取穴以至陽、涌泉、合谷、太沖等穴為主,偏頭痛近取耳尖、風池、太陽等穴為主,遠取足竅陰、丘墟、關沖等穴為主。②胃脘痛。近取以上脘、中脘、梁門、胃俞等穴為主。遠取以耳尖、合谷、手足三里、內關、公孫等穴為主。③腰痛:近取以局部片灸與腰椎夾脊為主,遠取以耳尖、陰交、后溪、申脈等穴為主。
2.多種急性化膿性炎癥:對頭面部各種炎癥,遠道取穴以耳尖、合谷、少商等穴為主,局部以患處周圍及直取患處為主,軀干及四肢炎癥遠道取穴仍以耳尖、至陽為主,局部則以片灸或圍灸為主。
3.各種軟組織損傷:如挫傷或撞擊傷等所致之局部腫脹,皮下青紫與運動受限等,遠道以雙耳尖為主,局部采用片灸,當時生效,每日1~2次,輕者1~2可愈,重者不超過3~5次。
4.心血管病:對高血壓效果最好;取穴以耳尖、風池、陽陵泉、手足三里;對低血壓、虛脫、休克,以及心律不齊等, 取耳尖、心俞,巨闕、陰郄、涌泉等穴,亦可立刻收效。
5. 胃腸病:以急性吐瀉、小兒腹瀉與菌痢等最為有效。取穴以耳尖、水分、陰交及左右天樞、命門與腎俞等穴為主。
操作步驟:
1.用酒精燈或打火機將藥筆點燃,將藥紙平鋪在穴位上,不能與皮膚存有間隙。
2.將藥筆隔紙對穴位進行點灼,動作迅速避免將藥紙燒穿,造成燙傷。
3. 手法宜輕重適中,手法過輕達不到治療要求,太重可出現水泡(但無礙,且可增加療效)。
4. 點灸后立即搽少量薄荷油或特制的冰片蟾酥油,可以預防起泡。
點灸手法:
1.穴灸:對準孔穴中心及周圍快速點灸4~5下,不宜重疊,呈梅花形。
2.片灸:是針對某一患病的局部進行片狀點灸,范圍以患處大小而定。
3.圍灸:是在患處周圍進行點灸,如同在患處周圍加貼圍藥,使患處逐漸縮小。
4. 條灸:根據經絡分布與走向,進行條狀點灸,達到疏通經絡的要求。
以上各法可以交叉或同時使用。
經觀察,灸筆灸的有效時間約可以維持6~8小時或更長,故必須連續按時施治;不能間隔,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療效亦趨鞏固,特以病情愈急,則效果愈佳,療程愈短。根據不同病證,每日可灸1~3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主治病證
凡屬針灸的適應證即為本法的適應證,對全身各個系統與多種病證均皆相宜,特別是對高血壓、各種痛癥與炎癥療效更為明顯。
注意事項
1.灸筆點灸時手法要快速、熟練,避免燒穿藥紙,造成局部燙傷。
2.灸后1~2日,穴區可出現褐色痕跡,一般不需處理,會自行脫落不留痕跡。灸后外涂薄荷油,可防止或減少這種情況的出現。
主要參考文獻
[1]張碧波等。周(楣聲)氏灸筆速降高血壓350例療效觀察 針灸臨床雜志 1997;13(12):10。
[2]魏從建。周氏萬應點灸筆的臨床應用 針灸學報 1992;8(4):37。
[3]李揚縝。點灸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113例 上海針灸雜志1999;18(1):23。
[4]馬聞珠。“萬應點灸筆”治療急性泄瀉8O例 中國針灸 1994;14(6):17。
[5]李建山等。“周氏萬應點灸筆”治療慢性咽炎臨床療效觀察 針灸學報1992;8(5):42。
??【主治病證】
凡屬針灸的適應證即為本法的適應證,對全身各個系統與多種病證均皆相宜,特別是對高血壓、各種痛癥與炎癥療效更為明顯。
【操作方法】
灸具采用成品:周氏萬應點灸筆(簡稱點灸筆)和特制的藥紙。目前已有廠家生產。
取穴原則:一般均是單穴單用,雙穴雙用,就近或局部取穴配合循經或遠道取穴。雙耳尖,位于耳廓的頂端,猶如頭頂之百會,能治療多種疾病,是應用本法的常規穴。
1.各種疼痛:①全頭痛或前頭痛,就近取穴以百會、耳尖、風池、太陽、頭維穴,遠道取穴以至陽、涌泉、合谷、太沖等穴為主,偏頭痛近取耳尖、風池、太陽等穴為主,遠取足竅陰、丘墟、關沖等穴為主。②胃脘痛。近取以上脘、中脘、梁門、胃俞等穴為主。遠取以耳尖、合谷、手足三里、內關、公孫等穴為主。③腰痛:近取以局部片灸與腰椎夾脊為主,遠取以耳尖、陰交、后溪、申脈等穴為主。
2.多種急性化膿性炎癥:對頭面部各種炎癥,遠道取穴以耳尖、合谷、少商等穴為主,局部以患處周圍及直取患處為主,軀干及四肢炎癥遠道取穴仍以耳尖、至陽為主,局部則以片灸或圍灸為主。
3.各種軟組織損傷:如挫傷或撞擊傷等所致之局部腫脹,皮下青紫與運動受限等,遠道以雙耳尖為主,局部采用片灸,當時生效,每日1~2次,輕者1~2可愈,重者不超過3~5次。
4.心血管病:對高血壓效果最好;取穴以耳尖、風池、陽陵泉、手足三里;對低血壓、虛脫、休克,以及心律不齊等, 取耳尖、心俞,巨闕、陰郄、涌泉等穴,亦可立刻收效。
5. 胃腸病:以急性吐瀉、小兒腹瀉與菌痢等最為有效。取穴以耳尖、水分、陰交及左右天樞、命門與腎俞等穴為主。
操作步驟:
1.用酒精燈或打火機將藥筆點燃,將藥紙平鋪在穴位上,不能與皮膚存有間隙。
2.將藥筆隔紙對穴位進行點灼,動作迅速避免將藥紙燒穿,造成燙傷。
3. 手法宜輕重適中,手法過輕達不到治療要求,太重可出現水泡(但無礙,且可增加療效)。
4. 點灸后立即搽少量薄荷油或特制的冰片蟾酥油,可以預防起泡。
點灸手法:
1.穴灸:對準孔穴中心及周圍快速點灸4~5下,不宜重疊,呈梅花形。
2.片灸:是針對某一患病的局部進行片狀點灸,范圍以患處大小而定。
3.圍灸:是在患處周圍進行點灸,如同在患處周圍加貼圍藥,使患處逐漸縮小。
4. 條灸:根據經絡分布與走向,進行條狀點灸,達到疏通經絡的要求。
以上各法可以交叉或同時使用。
經觀察,灸筆灸的有效時間約可以維持6~8小時或更長,故必須連續按時施治;不能間隔,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療效亦趨鞏固,特以病情愈急,則效果愈佳,療程愈短。根據不同病證,每日可灸1~3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