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百草鏡》:兔耳一枝箭,葉如橄欖形,邊有針刺,只七、八葉貼地生,八月抽莖,高近尺許,花如柏穗而有萌刺,莖葉有毛。七月采。
2.《本草綱目拾遺》:金邊兔耳,形如兔耳草,貼地生,葉上面淡綠,下面微白,有筋脈,綠邊黃毛,茸茸作金色。初生時,葉稍卷如兔耳形。沙土山上最多。兔耳一支箭,生陰山腳下。立夏時發苗,葉布地生,類兔耳形,葉厚,邊有黃毛軟刺,莖背俱有黃毛,寒露時
拼音名:Jīn Biān Tù ěr
金邊兔耳
英文名
Frangrant Ainsliaea Herb, Herb of Frangrant Ainsliaea別名
兔耳草;兔耳箭;金茶匙;小鹿銜、銀茶匙、忍冬草、月下紅、兔耳一枝箭、枝箭、撲地金鐘、天青地白、肺表草、毛馬香、牛眼珠草、橡皮草、一枝香、倒拔千金、豬心草、通天草、毛鹿含草、兔耳金邊草、朝天一柱香、大種巴地香、兔耳一支香、四葉一支香、兔兒風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杏香兔耳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insliaea fragrans Champ.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揀去雜質,搶水洗凈,鮮用或切段曬干。
原形態
桔香兔耳風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具匍匐狀短根莖。莖直立,被棕色長毛,不分枝。葉5-10枚,基生;葉柄長3-10cm,有毛;葉片卵狀長橢圓形,長3-10cm,寬2-5cm,先端圓鈍,基部心形,全緣或呈波狀,有時疏生刺狀齒,上面綠色,下面有時紫紅色,被棕色長毛。頭狀花序多數,排成總狀;有短梗或近無梗;總苞細和狀,長約15mm;總苞片數層,外層較短,卵狀狹橢圓形,內層披針形,先端尖銳;花筒狀,白色,稍有杏伸氣味。瘦果倒披針狀長圓形,栗褐色,扁平,有縱條紋及細毛;冠毛羽毛狀,棕黃色。花期9-10月。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灌木林下、溝邊草叢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皺縮卷曲。莖短,被褐色長柔毛。葉4-7枚,輪生或稍互生排列于短莖上,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形,長5-10cm,寬3-7cm,先端較圓鈍,基部心形,全緣,上表面幾無毛,葉緣、下表面及葉柄被褐色柔毛;葉柄細,長可達7cm。氣微香,味苦。化學成份
全草含無羈萜酮(friedelin),表面羈萜醇(epifriedelinol),羊齒烯醇(ferneneol),三十二烷酸(dotriacontanoic acid),二十六醇(hexacos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1]。
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內酯:8α-羥基-11α,13-二氫中美菊素C(11α-13-dihydrozaluzanin C),中美菊素(zaluzanin)C,和丁香烯(caryophyllene),豆甾醇(stigmasterol)[2]。
藥理作用
水煎液(100%)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其抑菌圈清晰透明,直徑有17mm(紙片法)。性味
味甘;微苦;性涼歸經
歸肺;肝經功能主治
清熱補虛;涼血止血;利濕解毒。主虛勞骨蒸;肺癆咳血;婦女崩漏;濕熱黃疸;水腫;癰疽腫毒;瘰疬結核;跌打撈員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包煎),10-15g;或感研粉。外用:適量,搗敷衍;或絞汁滴耳。各家論述
1.汪連仕《采藥書》:入血分,止吐血,治肺癰。
2.《本草綱目拾遺》:治虛癆吐血。行血涼血,清肺火。治吐血,癆傷,肺癰,肺痿,黃疸,心疼,跌打,風氣,傷力,咳嗽咯血,腫毒。
3.《泉州本草》:清熱瀉肺火,涼血止血。治肺癰,腸癰,肺虛骨蒸癆熱,癰疽腫毒。
4.《湖南藥物志》:消炎解毒,止血生肌。
5.《貴州草藥》:散寒解表,利水除濕,解毒軟堅,鎮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