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芝麻菜,《滇南本草》始著錄:味甘、平,性微寒。治中風、暑熱之癥。《植物名實圖考》云:芝麻菜,生云南。如初生菘菜,抽莖開四瓣黃花,有黑縷,高尺許。生食味如白苣,而微埴氣。所述即為此種。
拼音名:Zhī Mɑ Cài
芝麻菜
別名
金堂葶藶、葶藶子、苦葶藶。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芝麻菜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ruca sativa Mill.
采收和儲藏:4-6月種子成熟時,割起全株,曬干,打出種子,揚凈果殼、灰渣。
原形態
芝麻菜 一年生草本,植株高20-90cm。莖直立,上部常分枝,疏生白色硬糙毛或近無毛。葉柄長2-4cm;葉片肉質,葉形多變化,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大頭羽狀分裂、羽狀全裂或不裂,長5-12cm,寬2-7cm,大頭羽裂的頂裂片近長橢圓形或卵形,具鈍齒,側裂片卵形、三角狀卵形或長方形,全緣,葉上面光滑無毛,僅下面脈上疏生柔毛,上部葉無柄,葉片近長橢圓形,長4-6cm,寬1.5-2cm,下部具1-3對裂片,莖頂部葉寬橢圓形或長卵形,常為羽狀深裂??偁罨ㄐ蛏谥敚ù?,有臭味,花梗長2mm,具長柔毛;萼片4,長圓形或寬披針形,棕紫色或黃綠色,外面有蛛絲狀長柔毛;花瓣4,黃色、乳黃色或漸轉為白色,瓣片倒圓形,長1.5-2cm,并具有紫褐色的脈紋,基部具漸狹形長爪;雄蕊6,近等長;雌蕊1,子房細柱形,長約9mm,花柱不明顯,柱頭頭狀。長角果圓柱形,長2-3cm,果瓣無毛,或具白色扁刺狀毛,中肋明顯,角果先端具有扁平劍形的喙,喙長7-9mm;果熟時果瓣開裂。種子每室2行,近球形或卵形,黃棕色?;ㄆ?-4月,果期4-6月。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栽培或生長于海拔3100m以下的向陽斜坡、草地、路邊、麥田中、水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以及江蘇、四川、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