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挖出百年女尸
3月22日,晨報報道了南京江寧區一座在遷墳墓中出土的棺木如新,下葬100多年的女子遺體保存完好,容貌栩栩如生。這一稀罕事引起廣大讀者關注,不少讀者很想知道死者的真實身份,文保部門為何不“考古”?尸體最終又是如何處理的?記者進行了追蹤,幫助大家解疑答惑。
死者為馮家陶太夫人
據了解,事發當天傍晚,有關部門的人建議將女尸火化,淳化社區的工作人員與馮家人協商后,決定將陶太夫人的遺體送到殯儀館保存,等待火化。但是,根據規定,殯儀館火化遺體需要出具死亡證明,這具傳說已經下葬100多年的遺體具體身份和年齡不明,死亡證明不好開。
為了開具死亡證明,馮家后人只好搜尋證據。所幸的是,3月23日上午,馮家的一位長輩找到了一幅遺像,畫像上的題頭“馮母陶太夫人遺像”為民國期間國民黨高官胡漢民所題,陶太夫人的生卒年月和生平都有記載。馮家人稱,這位陶太夫人應該就是死者,生于咸豐元年,卒于民國十八年,享年79歲。
記者注意到,遺像為瓷畫,做工精致,纖毫畢現,畫像上的陶太夫人慈祥與威嚴兼具。畫像下有文字介紹:陶太夫人知書達理,一生禮佛茹素,并且熱心于慈善事業。
文保部門為何不“考古”?
在馮家后人和當地居民中,有不少人表示,雖然陶太夫人下葬時間不是原來所說的130年,那也近百年了,其遺體保存完好,容顏光鮮,甚至整套的棺槨和遺像都不一般,具有相當的文物價值,希望能夠予以保存并研究。“別的墓就沒有這個效果,比如我公公的,連棺材都爛掉了。”馮先生說,陶太夫人幾個子女的入葬規格比她還要高,墓穴也在她的墓穴邊上,但卻沒有一具完整的遺體。
江寧博物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根據現場察看的情況,陶太夫人尸身不腐爛,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選址比較好,地勢高不積水;第二,棺木密封性能很好;第三,棺材內的石灰香料也起到了一定的防腐作用。陶太夫人遺體防腐技術在當時大戶人家里比較常見,但是光靠防腐技術也無法保證尸體百年不腐,是幾個條件綜合作用,缺一不可。由于南方地區潮濕多雨,曾經發現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尸體都是通過防腐液來隔絕空氣,例如湖南馬王堆辛追墓,以及離淳化不遠的江寧東山鎮的華氏家族墓出土的明代古尸都是通過液體隔絕空氣,而得以保存完好。陶太夫人的遺體則是在干燥的條件下進行保存,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但是根據國家規定,1840年以前的墓地才具有文物價值,陶太夫人卒于1929年,無法作為文物保護。
遺體火化后安葬
“她不是現代人,是我們的先人,我認為火葬政策不適用她的遺體。”馮家一位后人說,他希望有關部門慎重考慮,對遺體給予保存,或者直接土葬。
淳化街道稱民政部門要求按照國家規定將陶太夫人的遺體火化后,予以安葬。
江寧區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這種情況他們還是第一次遇到,按照《江蘇省殯葬管理條例》,如果遺體沒有文物價值,就應該予以火化后再行安葬。而陶太夫人的死亡證明可由淳化街道出具書面的情況說明后,再由當地派出所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