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后,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 - 概述
“破窗理論”源于一個叫黑茲利特的學者在一本小冊子中的一個譬喻(也有人認為這一理論是法國19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作為批評的靶子而總結出來的,見其著名文章《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
學者是為了說明孩童的行為與政府的行為所能產生的后果,從而徹底地否定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政策。“破窗理論”就是典型的“破壞創造財富”。
在中國,破窗上升為了理論,并用來解釋社會經濟現象。當1998年我國南方發大水時,有學者曾經撰文分析,依照破窗理論我國的經濟將會因此而加快增長,這次9·11事件,給了破窗理論一個施展的機會。破窗謬論在現實中真的可以成立嗎?不知道是否能找到這么一扇窗子,打破它可以創造需求,進而拉動經濟,因為砸破玻璃帶動的經濟效用是以另外一部分負效應為代價的。整個社會上的資源并沒有增加,所以孩童砸爛玻璃是破壞而不是建設。
眼下引進的經濟理論,就像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各地拼命引進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生產線一樣,可稱得上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引進高潮”。拉動消費,歸根結底還是在制度,而萬萬不能將寶押在“窗子”被打破這種預期行為上。老百姓的消費行為總是在現有制度和制度預期下的理性選擇。要拉動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來帶動經濟增長,政府除了出臺一般性的鼓勵消費政策外,最終還是要改變制度和老百姓的制度預期。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老百姓的儲蓄率就低;東方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缺失,老百姓的儲蓄率就高,拿到錢后往往是緊緊攢著,為生老病死作打算,就是很好的例證。
所以說,有時常識比什么深奧的理論更實在,更容易讓人作出正確的判斷。俗話說的“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怕就是這層意思。經濟學家們,請收起你的“破窗理論”,打開窗戶,呼吸和窗外的平民百姓同樣的空氣,跟他們聊聊家常,學會用他們的語言向他們說說你的觀點吧!否則別怪他們要打破你的窗子了。
破窗理論 - 細節暗示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進行一項試驗,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擺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輛,他把車牌摘掉了,并且把頂棚打開。結果這輛車一天之內就給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羅阿爾托的那一輛,擺了一個星期也無人問津。后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18世紀的紐約以臟亂差聞名,環境惡劣,同時犯罪猖獗,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是罪惡的延伸地,平均每7個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個通緝犯,每20個逃票的人中有一個攜帶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長布拉頓開始治理紐約。他從地鐵的車箱開始治理:車箱干凈了,站臺跟著也變干凈了,站臺干凈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后街道也干凈了,然后旁邊的街道也干凈了,后來整個社區干凈了,最后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現在紐約是全美國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這件事也被稱為"紐約引爆點"。
還有一個被稱為校園里的"破窗現象":班里新來了一個留級生,由于他的勤奮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學受到震動,學習氣氛開始轉好,有時老師反復強調的重點,有的人或許不以為然,但是他的一句話--這個內容要考試--便會立即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重視,留級生的話比老師的話還有效!這說明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現象”于萌芽狀態。
破窗理論 - 理論典故
破窗理論是法國19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作為批評的靶子而總結出來的,見其著名文章《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下面是這一段的譯文:
你是否見過這位善良的店主——詹姆斯·B·薩姆納先生生氣的樣子?當時,他那粗心的兒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戶玻璃。如果你置身于這樣的場合,你恐怕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每個看客,看到這種局面的每個人,都會不約而同地如此這般地安慰這位不幸的店主:“不論發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總有人會得到好處。人人都得過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現在,這種千篇一律的安慰已經形成為一種理論,我們將用這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理論,我們會發現,很不幸,就是這樣的理論在指導著我們絕大多數的經濟制度。
假定這塊玻璃值6法郎,你就會說,這個事故給玻璃工帶來了6法郎的生意——它提供了6個法郎的生意——這我承認,我絕不會說這不對。你的話很有道理。這位玻璃工趕來,履行自己的職責,然后拿到6個法郎,在手里掂量掂量,而心里則感激那個莽撞的孩子。這些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
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你得出結論——人們確實常常得出這樣的結論——說打破玻璃是件好事,說這能使資金周轉,說由此可以導致整個工業的發展,那就容我大喝一聲:“住嘴!你的理論只看到了能看到的一面,而沒有考慮看不到的一面。”
看不到的那一面就是,由于我們的這位店主在這件事上花了6個法郎,他就不能用這6個法郎辦別的事了。你沒有看到的是,如果他不用修補這善窗戶,那么,或許就可以換掉自己的舊鞋,或者給自己的書架上再添一本新書。簡而言之,如果沒有發生這起事故,他就可以用這6法郎干別的事。
讓我們看把工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看這一事故對它的影響。現在窗戶打破了,玻璃工的生意增加了6個法郎,這是我們已經看到的。如果窗戶沒有破,鞋匠(或別的什么人)就會增加6個法郎的營業額,這是我們看不見的。
而如果在看得見的一面之外——這是積極的事實,也考慮一下看不見的一面——這是消極的事實,那么,我們就會明白,不管窗戶是打破還是完好,整個工業,還有全國勞動的總量,都不受影響。
現在,讓我們在在詹姆斯·B.先生的角度考慮一下。第一種情況,如果窗戶被打破了,他花了6法郎,那么,他從窗戶中得到的享受,既不會比從前少,但也不會比從前多。
第二種情況,假如窗戶沒有被打破,他也就可以拿這6個法郎去買鞋,于是,他在繼續享用窗戶的同時,還可以得到一雙鞋。
而由于詹姆斯·B.先生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必然可以得出結論,綜合起來考慮,對享用和勞動進行一下估計,那么,我們已經喪失了被打破的窗戶的價值。
于是,我們得出這么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有些東西被毫無意義地毀滅,社會喪失了價值。”我們必然會同意這么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公理:破壞、損壞和浪費,并不能增加國民勞動力,或者簡單地說,“破壞并不是利潤”。
英迪斯特利埃先生,你對此有何看法?好心的查曼斯先生的弟子們,你們對此還有何話說?你們的老師曾經那么精確地計算過,如果燒毀巴黎,那將有那么多房子要重建,會帶來多少生意啊。
我很抱歉打擾了人家的計算,很有獨創性啊,這種精神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立法中。不過我還是請他另算一遍,先把那些能看見的一面放到一邊,考慮一下那些看不見的一面。讀者們必須謹記記,這個世界并非只有當事的兩個人,還有第三個人隱藏在幕后,我請他對此予以關注。一方是詹姆斯·B.先生,他代表著消費者,他本來可以有兩樣享受,但由于一件破壞行為,而只能享受一樣。另一方是玻璃工,表示生產者,他的生意由于事故而增加了。第三方則是鞋匠(或者別的行當的商人),他的勞動卻由于同一事故而遭受了同樣大小的損失。這第三個人一直藏在陰影中,使我們一直沒有留意到,但他卻是這一問題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正是他向我們揭示了,以為我們從破壞行動中能得到利潤是多么地荒唐。正是他,馬上就可以教導我們,以為從限制貿易中能夠得到多少好處的想法,其實更荒唐(巴斯夏在為自由貿易辯護),畢竟,所有的破壞性行為中,再也沒有比這更荒唐的了。因此,如果你把所有為貿易限制辯護的論證追根溯源,你所看到的,其實就只是這種老百姓的話:如果沒有人打破窗戶,玻璃工干什么去呀。
巴斯夏對于有些經濟學家的短視和荒唐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在我看來,這些經濟學家要么是缺少正確的知識,他們從錯誤的假設出發,經過錯誤的邏輯推理,最后當然是得出錯誤的結論;要么,他們就是缺乏常識,而被神秘的數字給震懾住了,給宏觀指標的數字游戲迷惑住了。
但愿不要有人又站出來說,美國這次遭受恐怖襲擊,可以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帶來建筑業、市政建設的繁榮,玻璃工也可以創造出多少GDP。中國的“玻璃工”可太多了。中國的很多“窗戶”造出來就是為了打破的。
破窗理論 - 企業管理
在日本,有一種稱作“紅牌作戰”的質量管理活動:
①清理:清楚的區分要與不要的東西,找出需要改善的事物。
②整頓:將不要的東西貼上“紅牌”,將需要改善的事物以“紅牌”標示。
③清掃:有油污、不清潔的設備貼上“紅牌”,藏污納垢的辦公室死角貼上“紅牌”,辦公室、生產現場不該出現的東西貼上紅牌。
④清潔:減少“紅牌”的數量。
⑤修養:有人繼續增加“ 紅牌 ”,有人努力減少“紅牌”。“紅牌作戰”的目的是,借助這一活動,讓工作場所得以整齊清潔,塑造舒爽的工作環境,久而久之,大家遵守規則,認真工作。許多人認為,這樣做太簡單,芝麻小事,沒什么意義。但是,一個企業產品質量是否有保障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生產現場是否整潔。這應該是“破窗理論”比較直觀的一個體現。
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可能在于,企業中對待隨時可能發生的一些“小奸小惡”的態度,特別是對于觸犯企業核心價值觀念的一些“小奸小惡”,小題大做的處理是非常必要的。
美國有一家以極少炒員工著稱的公司,一天,資深熟手車工杰瑞為了趕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在切割臺上工作了一會兒之后,就把切割刀前的防護擋板卸下放在一旁,沒有防護擋板收取加工零件來更方便更快捷一點。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杰瑞的舉動被無意間走進車間巡視的主管逮了個正著。主管雷霆大發,除了目視著杰瑞立即將防護板裝上之外,又站在那里控制不住地大聲訓斥了半天,并聲稱要作廢杰瑞一整天的工作量。事到此時,杰瑞以為結束了,沒想到,第二天一上班,有人通知杰瑞去見老板。在那間杰瑞受過好多次鼓勵和表彰的總裁室里,杰瑞聽到了要將他辭退的處罰通知。總裁說:“身為老員工,你應該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對與公司意味著什么。你今天少完成幾個零件,少實現了利潤公司可以換個人換個時間把它們補起來,可你一旦發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遠都補償不起的……”
離開公司那天,杰瑞流淚了,工作了幾年時間,杰瑞有過風光,也有過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公司從沒有人對他說不行。可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他這次碰到的是公司靈魂的東西。
這個故事是否能夠告訴我們,對于影響深遠的“小過錯”,“小題大做”去處理,以防止“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正是及時修好“第一個把打碎的窗戶玻璃”的明智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