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公正護法
課前預習
1.認識“庇、屠、辜、憫、悼”5個生字,讀讀記記“屠殺、無辜、憐憫、哀悼”及“勃然大怒、聲名鵲起、哀鴻遍野、犯顏直諫、手足無措、引以為戒”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狄仁杰是怎樣公正護法的,感悟狄仁杰剛正廉明、執法不阿的精神。
4.根據第三、四自然段的內容編演課本劇。
5.培養自學守法、護法的意識。
課文原文
唐朝有一位剛正廉明、執法不阿(ē)的政治家,他就是一代名相狄仁杰。
公元676年,狄仁杰被任命為大理寺負責人。大理寺是當時中央的審判機關。他到任第一年,便處理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多人,無論被判處有罪還是無罪,沒有一個當事人不服的。狄仁杰明察善斷,循律準確,一時聲名鵲起,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的大法官。
為了維護當時的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顏直諫(jiàn)。這年秋天,一個叫權善才的將軍誤砍了昭陵上的柏樹。唐高宗勃然大怒,準備嚴懲權善才。狄仁杰上書皇帝,說明按律令應該免去權善才的職位,但高宗認為免職的處罰太輕了,下令立即處死權善才。狄仁杰堅持說此人罪不當死。高宗生氣了,板著臉說:“權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樹,是陷我于不孝,必須殺他!”大臣們一看皇帝生氣了,都用眼色示意狄仁杰別再說了。狄仁杰卻依然據法力爭道:“哪有所犯的并非死罪,就下令判處死刑的呢?如果刑法這樣沒常規,豈不是讓天下百姓手足無措嗎?……現在陛(bì)下為了昭陵的一棵柏樹就要殺掉一位將軍,那千年以后,人們會把陛下看成足什么樣的皇帝呢?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殺權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無道啊!”高宗聽了,覺得有理,便收回成命,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當時有一個叫王立本的大臣,仗著皇帝的寵信,濫用職權,干了不少壞事,朝廷的大臣們敢怒不敢言。狄仁杰上奏高宗,指明此人罪行嚴重,應交給大理寺審理。高宗要狄仁杰看在王立本還算個人才的分上,破例寬恕他。狄仁杰回復道:“國家就算再缺乏人才,也不缺他一個王立本吧?陛下為什么要包庇(bì)罪人而破壞王法呢?如果陛下堅持這樣做,那就把臣流放到荒無人煙的邊疆去吧,日后,也好讓忠心報國者引以為戒。”高宗聽了這話,無言以對。王立本終于被判刑,朝廷的風氣由此大為好轉。
公元688年,武則天令宰相張光輔率兵三十萬去平息豫州叛亂。叛軍本是烏合之眾,聽說朝廷派兵來了,便作鳥獸散了。豫州官民出城迎接朝廷的軍隊。但張光輔卻示意部下,不分青紅皂白,屠(tú)殺無辜(ɡū)百姓。之后,又以查尋叛黨為名,四處抄家掠物,濫捕濫殺。一時間冤獄四起,受害者不計其數。這時,狄仁杰奉武則天之命,赴豫州任刺史之職。到了豫州,他看到哀鴻遍野,無辜而受牽連的人極多,內心非常不安。于是,一面下令給那些死囚開釋刑具,一面秘密上書武則天,奏明原案的“詿(ɡuà)誤”,請求武則天憐憫(mǐn)。武則天深知狄仁杰為人剛正,相信所奏屬實,于是下詔(zhào)改死刑為流放。當這些被流放的人途經狄仁杰曾經治理過的寧州時,當地的老百姓告訴他們:“是狄大人救了你們的命啊!”這些人方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他們來到寧州百姓為狄仁杰立的德政碑下痛哭。到了流放地后,大家又集資立碑,頌揚狄仁杰的功德。
狄仁杰位居宰相后,輔國安邦,深為武則天倚重。他病故后,武則天悲聲嘆息,宣布廢朝三日,以示哀悼(d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