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
課前預習
1.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或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學習并理解本課生字詞,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字詞的興趣及能力。
2.引導學生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組織學生反復默讀,深入地理解課文,使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課文生字
課文原文
每年4月5日前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關于這個節日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肺腑(fǔ)的傳說呢。
兩千多年前,晉(jìn)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chónɡ]耳流亡到了國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上東西,餓得頭昏(hūn)眼花,全身無力。隨臣(chén)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送給重耳。重耳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問:“這是哪兒來的肉?”介子推把真實情況告訴他。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說:“你這樣待我,日后我怎樣報答你呢?”介子推語重心長地說:“我不求報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國安邦(bānɡ)的辦法,做一位賢明的國君(jūn)。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于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他念著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做個大官。于是,他幾次派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絕了。晉文公又親自上門去請。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見大門緊鎖。原來介子推不愿見他,背著老母親躲到山里去了。
晉文公派人前去尋找。可是荒山野嶺,找一個人哪兒那么容易呀!有個大臣獻計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會走出來的。晉文公同意了。大大燒了三天三夜,卻不見介子推出來。大火熄(xī)滅后,人們進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坐在一棵燒焦了的老柳樹下,已經死了。晉文公見狀,放聲痛哭。當他派人來安葬(zànɡ)介子推的時候,發現那棵老柳樹的樹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xiù)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老柳樹下,并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去祭(jì)奠介子推。他們走到墳(fén)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丈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祭掃之后,晉文公把這棵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又把寒食節之后的一天定為清明節。
晉文公一直把介子推的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biāncè)自己執政的座右銘(mínɡ)。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安居樂業,對不居功勞、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清明節,大家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天,人們要給去世的親友或偉人祭祀(sì)掃墓(mù)。有的還把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