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
課前預習
1、認識11個生字。
2、朗讀課文,感受毛澤東普通群眾的情懷。
3、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抓住細節描寫人物方法。
課文原文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轉移到了花山村。在臨時借用的農家房舍里,他夜以繼日地為解放全中國的事業操勞著。一天早晨,毛主席正看地圖,忽然抬起頭,問警衛員:“昨天這個時候,門口花椒樹下的碾(niǎn)子有碾米聲,現在又到了碾米的時候,怎么沒有動靜了呢?”
警衛員說:“報告主席,為了不影響您工作,我和村長商量了,要他請鄉親們到別處碾去了。”毛主席皺了皺眉,把拿起來的香煙又放下了。“這怎么行?”他嚴肅地說,“這會影響群眾吃飯的,不能因為我們在這里工作,就影響群眾的生活。昨天傍晚,我們一起散步,你也看見了,這個村只有兩臺石碾,讓鄉親們集中到一個碾子上碾米,就會耽誤一半人的正常吃飯。”
警衛員解釋道:“這碾子一轉,對您工作干擾太大。”
毛主席遞給他一支煙,自己也點燃了一支,說:“這怎么會呢?多年的戰爭生活,使我習慣了在各種環境中工作。這樣吧,我交給你一個任務,盡快把鄉親們請到這里碾米。”
“是”警衛員拔腿就走。
“注意,抽著煙和群眾說話是不禮貌的。說話態度要誠懇。”主席說。
警衛員回頭一笑:“知道了,請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長正和一個端簸(bò)箕(jī)的大娘說話。警衛員迎上去,問:“村長,這位大娘是要去花椒樹下推碾子吧?”
大娘用手攏了攏搭在耳下的頭發:“不,俺(ǎn)去西頭。”說著轉身就要走。警衛員忙對村長說:“村長,是首長讓我請鄉親們來花椒樹下碾米。”村長沉思了一下,說:“這碾子一響,就得轉到天黑,怕誤首長的事呢。”警衛員再三解釋,村長才答應了,對那位大娘說:“那你就去花椒樹下碾吧。”
警衛員幫大娘端著盛滿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樹下的碾臺。一會兒,陸續又來了幾個碾米的老鄉,碾臺吱吱扭地轉了起來。警衛員剛回到院里,毛主席就叫他。他走進去,毛主席把筆放下,說:“任務完成的不錯。還有一件事等著你辦說。”說著,毛主席從桌上拿起一筒茶說:“你把這筒(tǒng)茶葉交給炊(chuī)事員,讓他每天這個時候沏(qī)一桶茶水,你負責給碾米的群眾送去。”
警衛員知道,這筒茶葉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轉了幾道手才送到毛主席這里,他一直沒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為難。主席說:“你想過沒有?我們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這個局面嗎?我們吃的穿的,哪一樣能離開群眾的支持?全國的老百姓就是我們勝利的可靠保證。反過來講,我們進行的斗爭,也正是為了全國的老百姓。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擺在特殊位置上。”警衛員只好接過茶葉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席敬了個禮。毛主席笑著說:“快去吧,炊事員還等著你呢。”
茶沏好了,警衛員拎著清香的茶水來到碾臺旁,用粗瓷碗一一晾在石板上,跟碾米的人說:“鄉親們,來喝茶吧。”開始,鄉親們還不好意思,經他一動員也就不拘束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了起來。茶水對這山旮(gā)旯(lá)的群眾來說,確實新鮮。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叔端著一碗水,湊到警衛員跟前,說:“我說同志,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頂什么用?”警衛員樂呵呵地說:“您老慢慢地喝吧,一會兒就喝出味道來了。”
這時候,毛主席來了,喝茶水的鄉親們紛紛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著向大家點頭,說:“要說喝茶的好處,確實不少嘛,喝了它渾身有精神,還能讓人多吃飯……”毛主席給鄉親們說起喝茶的好處,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轉到了毛主席身邊,便停了下來。毛主席舀了兩碗茶水送到她們母女手里,
說:“你們倆歇會兒吧!”然后對警衛員說:“來,咱倆試試,半年多不推這玩意兒了。”毛主席推碾子還挺在行,一邊推,一邊用笤(tiáo)帚往碾盤里掃碾出來的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細細端詳著毛主席,說:“這位首長,好像在哪兒見過。在哪兒呢?”
[教科版第十一冊課文]
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從延安轉移到了河北省阜平縣的花山村。山村不大,隱身在太行山的群山之中。一條清澈的小溪沿著山腳蜿蜒流過,四周的山巒上長著一色的棗樹。在臨時借用的農家房舍里,毛主席夜以繼日地為解放全中國操勞著,明顯地消瘦了許多。
一天,毛主席從研究了一上午的地圖前抬起頭,接過警衛員遞過來的一條濕毛巾,邊擦臉邊說:“昨天這個時候,門口花椒(jiāo)樹下的碾(niǎn)子有碾米聲,今天怎么沒動靜呢?”
警衛員說:“報告主席,為了不影響您工作,我和村長商量讓鄉親們到別處碾米去了。”毛主席皺了皺眉,把拿起來的香煙又放下了。“這怎么行?”他嚴肅地說,“這會影響群眾吃飯的。不能因為我們在這里工作,就影響了群眾的生活。昨天傍晚,我們散步時,你也看見了,這個村只有兩盤石碾,讓鄉親們都到一個碾子上碾米,就會耽誤一半人的正常吃飯。”
警衛員解釋道:“這碾子一轉,對您工作干擾太大。”
毛主席點燃了一支煙,說:“怎么會呢?經過這么多年的戰爭生活,我已經習慣了在各種環境中工作。這樣吧,我交給你一個任務,盡快把鄉親們請到這里來碾米。”
“是!”警衛員拔腿就走。
“注意,抽著煙和群眾說話是不禮貌的,說話態度要誠懇。”主席說。
警衛員回頭一笑,說:“知道了,請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正碰上村長和一個端簸箕的大娘說話,警衛員迎上去問:“村長,這位大娘是去花椒樹下推碾子吧?”
大娘用手攏了攏搭在耳邊的頭發:“不,俺(ǎn)去西頭。”說著轉身就要走。警衛員忙向村長說:“村長,是首長讓我來請鄉親們去花椒樹下碾米的。”村長沉思了一會兒說:“這碾子一響,就得轉到天黑,怕誤首長的事。”警衛員再三解釋,村長才答應了,對那位大娘說:“那你就去花椒樹下碾米吧。”
警衛員幫大娘端著盛〔chéng〕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樹下的碾臺。一會兒,陸續又來了幾個碾米的老鄉,碾子又吱吱地轉了起來。警衛員剛回到院里,又被毛主席叫去了。一進門,毛主席把在地圖上標線的筆放下了,說:“任務完成得不錯,還有一件事等著你辦。”毛主席拿起桌上那筒早已預備好的茶葉,說:“你把這筒茶葉交給炊事員,讓他每天這個時候沏(qī)一桶茶水,你負責給碾米的群眾送去。”
警衛員沒有接那筒茶葉,他知道,這筒茶葉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輾轉多次才送到毛主席手里的,主席一直沒舍得喝。這里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喝的是河水,吃的又沒有多少蔬菜,每天只有一點兒土豆下飯,而且還得熬夜。主席比群眾更需要喝茶。他懇求說:“主席,這個命令我不能執行,您工作這么辛苦,再說,這是人家送給您自己的。”
毛主席說:“同志,你想過沒有,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支持,我們能有今天這個勝利局面嗎?我們吃的穿的,哪一樣能離開群眾的支持?全國的老百姓就是我們勝利的可靠保證。反過來講,我們所進行的斗爭,不也正是為了全國的老百姓嗎?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我看你是把我擺在特殊位置上了。”警衛員只好接過茶葉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了個禮。毛主席笑著說:“快去吧,炊事員還等著你呢。”
警衛員拎著飄著縷縷清香的茶水來到碾臺旁,倒在粗瓷碗里,一碗一碗涼在石板上:“鄉親們,來喝茶吧。”開始,鄉親們還不好意思,經他一再動員才不拘束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了起來。茶水對這山旮(gā)旯(lá)里的群眾來說,確實新鮮。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叔端著茶水,湊到警衛員跟前說:“我說同志,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頂什么用?”警衛員樂呵呵地說:“您老就慢慢地喝吧,一會兒就喝出味兒來了。”一位大娘乜(miē)了這位大叔一眼:“人家同志給咱送水來,你不道謝也就是了,倒挑起滋味兒來了。”大叔紅了臉:“咱不是沒喝過嘛。”
警衛員忙圓場:“這沒什么,等咱們解放了全中國,我們會從南方調來大批茶葉。喝茶有許多好處,提神、益思、消暑、除煩。”幾個老鄉出神地望著他。
“這樣講,鄉親們是聽不懂的。”毛主席說著走過來。喝茶水的鄉親們忙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著向大家點頭說:“要說喝茶的好處,確實不少呢,喝了它渾身有精神,還能讓人多吃飯……”毛主席親切地給鄉親們說起了喝茶的好處。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轉到毛主席身邊,便停了下來。毛主席舀(yǎo)了兩碗茶端到她們母女手里說:“你們倆歇會兒吧!”然后對警衛員說:“來,咱倆試試,半年多不推這玩意兒了。”毛主席推碾子還挺在行,一邊推,一邊用笤(tiáo)帚(zhǒu)往碾盤里掃碾出來的玉米糝(shēn)兒。一位老人細細端詳著毛主席說:“這位首長,咱們好像在哪兒見過面。”毛主席推著碾棍,爽朗地笑著:“是嗎,在哪兒?想想看。”
老人搜尋著自己的記憶,喃喃地說:“是啊,在哪兒呢?”
碾盤上的玉米,在碾子的碾壓下,散發出淡淡的米香,伴隨著毛主席和鄉親們親切的談話聲,飄向小溪,飄向山巒,飄向好遠好遠的地方。
1.讀課文,把毛主席與警衛員和鄉親們的幾次談話畫出來,再說一說從這些談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帶著括號中的疑問細讀下面的句子,說一說你的理解。
⑴警衛員只好接過茶葉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了個禮。(警衛員平時敬禮就不是端端正正嗎?)
⑵一位老人細細端詳著毛主席說:“這位首長,咱們好像在哪兒見過面。”毛主席推著碾棍,爽朗地笑著:“是嗎,在哪兒?想想看。”(這老人真的見過毛主席嗎?毛主席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呢?)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認 椒 碾 俺 〔盛〕 沏 舀 笤 帚
寫 椒 肅 釋 慣 貌 桶 蔬 熬 瓷 辣 暑 歇 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