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
-
蒼梧姓來源
單一淵源:源于地名,出自上古舜帝歿世之地蒼梧之野,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淮南子》記載:蒼梧,以地名為氏。有蒼梧繞。<孔子家語>、<水甫先生復姓志>作蒼梧嬈。上古時期的“蒼梧嬈”、或“蒼梧繞”,就是某些史書中記載的“壯古佬”、“牂柯佬”,三者讀音一致,也就是古老的蒼梧國,國人即壯族先民之一,以地名稱呼其族。在古代壯族人的先民中,有一支百越族的分支駱越人,其在強盛時曾建立了都城,史稱其都城在蒼梧,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市興業縣和貴港市之間。
實際上,自古以來稱“蒼梧”之地有三:
江蘇之蒼梧:
在典籍《孔子家語·五帝德》中記載孔子的話說:“舜嗣帝五十載,陟方岳,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這在典籍《禮記·檀弓上》中也稱:“舜葬蒼梧之野,蓋二妃未之從也。”按明朝文學家何孟春所注:“海州東??h有蒼梧山。”舜帝到“蒼梧之野”去時,兩個妃子并沒有跟隨而行,說明蒼梧之野距離舜都并不十分遙遠,如果舜帝外行遙遠,則二妃肯定是會跟隨照顧的。明朝時期的海州,即今江蘇省連云港市。據屈原《離騷》所言:“朝發軔于蒼梧兮,夕吾至乎懸圃。”所說的“懸圃”在昆侖山中,為日落之地,故對應的“蒼梧”應該在東方,是為日出之所。從當時楚國都城所處位置相對,顯然屈原《離騷》所指的“蒼梧”就是在東方的連云港境內之蒼梧山。故而東漢學者崔季珪在《述初賦》中也“言郁洲者,故蒼梧之山也”。郁洲,是蒼梧山的別名。唐朝李白有“白云愁色滿蒼梧”,宋朝蘇東坡有“郁郁蒼梧海上山”等名詩,說明在連云港境內的蒼梧山之名從春秋戰國到唐、宋以降一直都在使用,直到明朝中期方改名為云臺山,是為千古名山,如今則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湖南之蒼梧:
舜的死因和葬地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說他因為勤于民事而死于野外的,有說因征三苗而死的,有說因去西方教化七戎而死在路上的,有說死于鳴條的(今山西安邑)。按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九嶷山,亦稱蒼梧山,位于古代零陵郡南部,寧遠縣境內,屬南嶺山脈之萌渚嶺,縱橫兩千余里,南接羅浮,北連岳陽,即在今湖南寧遠縣南,因山有九峰皆相似而稱作九嶷。今山上還有一塊宋朝時期轉刻的東漢蔡邕所撰九嶷山碑文,記述了舜帝葬于此的情況。舜帝陵位于舜源峰北麓,陵前有廟,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清時期累加修葺,現存建筑大多為清朝所建。廟后有碑亭一座,亭內豎有隸書“帝舜有虞氏之陵”的石碑一通。1993年4月,舜帝廟重建工程開工,建筑面積達六萬平方米,設計殿宇數座,外以宮墻環繞,氣勢蔚為壯觀,表達了今人的緬祖之情。
廣西之蒼梧:
遠古歷為百越之地,后為蒼梧郡地,泛指古代嶺南地區。漢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蒼梧郡、廣信縣。今縣境曾為漢廣信縣、猛陵縣(唐朝時期改孟陵縣)、三國新寧縣(后改為寧新縣)、晉農城縣(后改為遂城縣)屬地。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廣信縣為蒼梧縣。以后各朝各代均為州、道、路、府的治所,從此,蒼梧便專指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境一帶地區,亦稱梧州。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縣設府,蒼梧縣并入梧州府。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復道,復設蒼梧縣,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古代居蒼梧之地的住民中,多有以舜帝歿世之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蒼梧氏,以悼舜帝先德,后多省文簡改為單姓蒼氏、倉氏、梧氏,亦有仍稱為復姓蒼梧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漢族、畬族、壯族等諸民族中皆有,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蒼梧氏以及分衍的蒼氏、倉氏、梧氏族人皆尊奉舜帝為得姓始祖。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吉木薩爾縣05月30日天氣:陰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2/11℃
- 博樂市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10℃
- 久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18/5℃
- 福??h05月30日天氣:陰轉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0/9℃
- 皮山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7/14℃
- 宕昌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6/13℃
- 東阿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7℃
- 甘南州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18/7℃
- 哈巴河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6/5℃
- 臨夏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