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
-
匕姓來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小吏匕長,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匕長,亦稱比長、柶長,為西周時期最小的官吏。“匕”,亦稱“柶”、“勺”,最早是用以祭祀取食的禮器,后成為通用的取食工具,與“箸”即筷子基本同時誕生。取“匕”為官稱,示以不可或缺。匕長,在西周官制中隸屬地官所轄。西周時期的戶籍管理以五戶為一匕(比),屬于最早的戶籍管理體系,其首領即稱匕長,后改稱比長,管十戶。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匕長,各掌其比之治。”五匕即二十五戶為一閭,首領為“閭長”,后改比制,五十戶為一閭,正掌之職仍稱“閭長”,增一副掌之職為“閭胥”。西周王朝的這種戶籍管理體系,在秦朝時期由宰相李斯定制為保甲制度,一直沿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
在匕長的后裔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匕氏、比氏、妣氏、閭氏、胥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專諸后裔,屬于以先祖兵器名稱為氏。專諸,堂邑人(今江蘇無錫鴻聲鄉鴻山西走馬港),屠戶出身。專諸長得目深口大,虎背熊腰,英武有力,對母親非常孝順,是當地有名的孝子、義士。有一次,專諸與一大漢廝打,眾人力勸不止,其母一喚,他便束手而回。吳國大將軍伍子胥恰巧路過此地,見之深為敬佩,便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子光厚待專諸,并敬其母。專諸感其思,以死相許,并獻計,投吳王僚愛“魚炙”之好,藏劍魚肚,伺機行事。為此,專諸特往太溯邊學燒魚之術,練得一手炙魚的好手藝,然后見公子光,乃藏專諸于家中。
吳王僚十三年春(公元前514年),楚平王死,吳王僚派他的兄弟掩余、燭庸二人,起兵伐楚,派他的兒子慶忌往收鄭、衛之兵,又使延陵季子去晉觀察中原局勢,企圖稱霸。公子光見時機已到,就密召伍子胥與專諸商議行事。農歷4月丙子日,公子光預伏甲士于地屋中,又命伍子胥暗約死士百人,在外接應。準備停當后,入見吳王僚,說:“有庖人從太湖來,善炙魚,味甚鮮美,請王嘗魚炙。”吳王僚欣然允諾,但恐公子光有陰謀,為防不測,赴宴時戒備森嚴,從王室到公子光家廳堂內外布滿甲士,操長戟,帶利刀,身旁親信更是不離左右。酒過數巡,公子光托言腳痛難忍需用帛裹緊,便躲入地屋。過了一回,專諸告進魚炙,手托菜盤,赤膊跪地用膝蓋前行,武士仔細搜查專諸全身,卻不知專諸已將鋒利的“魚腸劍”暗藏于燒好的魚肚之中,因此什么也沒找到,便放其端魚入見吳王僚。專諸行至吳王僚座前,吳王僚嗅到魚香,大喜,迫不及待地要品嘗美味,專諸忽地從魚肚中抽出匕首,猛刺吳王僚,力透脊背,吳王僚大叫一聲,立即死亡。旁邊的衛士們大驚,一擁而上,刀戟齊下,將專諸砍為肉醬。公子光知事成功了,即令伍子胥率伏兵齊出,將吳王僚的衛士們盡數撲滅。公子光既殺王僚,便自立為吳王,即著名的吳王闔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進炙刺王僚”的故事,地點就在今泰伯廟,司馬遷還把這一事件記入了《刺客列傳》。吳王闔閭既立,便散發財粟,以派窮民。又封專諸之子專毅為上卿,并根據專諸生前死后葬在泰伯皇墳旁的遺愿,從優安葬專諸,如今鴻山東嶺還有“專諸墓”。在專諸之子專毅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所用兵器為姓氏者,稱匕氏、魚腸氏。
今江蘇省無錫市大婁巷的“專諸塔”,就是闔閭替他葬的優禮墓。因專諸曾在太湖邊學燒魚之術,后人把他奉為“廚師之祖”。古代時期,無錫城內居民時常前往焚香祭奠。專諸塔是一座喇叭形的小塔,其塔建在一間房子里,邑人秦頌碩曾寫“專諸塔”一詩:“一劍酬恩拓霸圖,可憐花草故宮蕪;瓣香俠骨留殘塔,片土居然尚屬吳。”可惜的是,專諸塔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起之時被拆毀。專諸所用的“魚腸劍”,屬于短劍或狹長的短刀,其握首形狀類匕(勺),因而得名,稱匕首。據傳,堯、舜時已有匕首形狀的短兵器。匕首短小鋒利,攜帶方便,是近距離搏斗的有效武器。其用法主要有擊、刺、挑、剪、帶等。演練時有單匕首和雙匕首兩種形式。此武器由來已久。甚至摔破石頭就可以制作。由于制作極度簡單,可以說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一定有這種東西。匕首攜帶方便,容易隱藏,所以即使在今天,仍然還廣泛使用的原始武器。因而型態也是千差萬別。一般說,匕首的長度是介于小刀與短劍之間,但其實很難明確地區分。由于長度短,幾乎只能對近身的敵人使用,但危急時可以作投擲攻擊也是很具有魅力的特點。據史記載,早在原始社會就有石匕首,使用堅硬的石頭打制或磨制而成,通常可成為“切削器”。商周以后出現青銅匕首,后來又有鋼鐵匕首。有的匕首為了增加刺殺效能,還在匕首尖端部用毒藥淬之,刺中人身即可致死。在史籍《史記》中記載的“曹沫執匕首劫持齊桓公”,在史籍《戰國策·燕策三》中記載的“圖窮匕首見”,都說明了匕首的獨特優勢。
漢朝時期,匕首常常與長劍并用。軍隊中除裝備常規兵器外,有的也配有匕首以備急用。一般官吏除了佩劍還帶有匕首,防身自衛,以防不測。到了晉朝時期,由于受少數民族刀劍形制的影響,匕首的形制有所變化,其首為環形呈紗帽狀,臘向下分,刃的近臘處忽窄,晉朝張載在《匕首銘》中記載:“匕首之設,應速應近,即不忽備,亦無輕念。利用形彰,切以道隱。”唐朝大詩人李白在《俠客行》中說:“少年學劍術,匕首插吳鴻,由來百夫勇,挾此生雄風。”可見匕首與劍往往并提,匕首長久以來以其獨特的功能普遍為兵家武士、行者俠客所用,作為一種輔助兵器而流傳至今。在唐朝,佩帶匕首之風非常盛行,并與長刀、長劍相偕使用。這種佩帶兵器的方法形成一種風氣,并深刻地影響了日本的武士道劍流一派。唐朝學者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記載:“劉氏曰‘匕首,短劍也’。《鹽鐵論》中以為長尺八寸。《通俗文》謂:‘其頭類匕,故曰匕首也。’”唐太宗時期,山東即墨人王君操幼時,其父親被鄉人李君則所殺。二十年后,“君澡密袖白刃刺殺之,刳腹取其心肝”。他用的也是匕首。
現今所用的匕首,長約三~八寸,多為優質鋼材所制,有單刃和雙刃之別,雙刃之匕首中有脊,兩邊逐銳,頭尖而薄。匕首的基本用法有刺、扎、挑、抹、豁、格、剜、剪、帶等,其練法有單匕首練及匕首與其他兵器對練等。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中衛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4-5級,氣溫:29/15℃
- 哈巴河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6/5℃
- 新和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10℃
- 天山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溫泉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2/6℃
- 互助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8℃
- 康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6℃
- 呼圖壁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14℃
- 城中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4級,氣溫:24/10℃
- 曲麻萊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