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
-
閉姓來源
閉(bì)姓源出有: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又源之于關姓。出自山東省青州府曲阜縣,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據《閉氏族譜》記載,閉氏,起源于唐玄宗時期,由山東曲阜白馬街出遷廣西,當時的先祖在當地很有影響力,威望也很大。也因此,遭到妒忌,為了生存,不得已改姓,所以取“關”的同義詞“閉”為姓。后來,其先祖流往各地,其中有一個人來到了廣西貴港市三里鎮水仙村落戶,繁衍后代,從此日益興旺。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馬山鄉、貴港市蒙公鄉、崇左市、馬山縣、靖西市、天等縣上映鄉、防城市等地,都有閉氏族人分布,已為廣西壯族大姓。
今有人提出,閉氏應源于壯族古老的魚部落,因其“魚”的壯語讀音即為“閉”。此說有待商榷,因為在云南省巍山縣閉家村有許多少數民族彝族,其姓氏亦皆為閉氏,但顯然與壯族魚部落無干。不過,彝族閉氏源出何處,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閉公高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二》中記載:“閉氏,周文王第十五子閉公高始封于此地,其子萬事晉,乃封于魏。居于閉者以閉為氏。”該支閉氏出于周初姬姓封國閉,故地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楊伯峻注“閉”云:“銅器有伯嬰父尊隔,銘云”伯嬰父作閉姬尊隔,則閉為姬姓無疑。地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與咸陽市西北,綿亙二三百里,橫跨渭水南北。”今出土的青銅器中,有閉公“獻藍”、“殷藍”等,著錄于羅振玉所撰的《三代古金文存》詩書。閉公,周文王之子,名高,受封于京畿內的閉地,史書稱作“冊閉”或“冊閉公”,實際上就是畢公高,他是周王朝初期職位很高的三公之一。周成王姬誦將崩時(公元前1081年待考),閉公與召公率領諸侯相周康王姬釗,親作千古第一散文體裁的《顧命》;在周康王執政時期,他又親作了著名的《閉命》(《畢命》)。
在閉公(畢公)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國封國名稱為姓氏者,稱閉氏、或畢氏,世代相傳至今,其閉氏史稱正宗。閉氏族人大多尊奉閉公(畢公)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出連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北魏時期,有北方少數民族鮮卑出連氏。按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鮮卑出連氏在北魏太和年間,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時,改漢姓為閉氏,世居東平沿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于壯族,出自山東省青州府曲阜縣野鴨屯閉石,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據廣西壯族《閉氏族譜》記載,壯族閉氏,起源于唐朝玄宗李隆基執政中期(公元732~年),其先祖閉石由山東曲阜出遷,輾轉至廣西。閉石,公元628~824年,原來是山東省青州府曲阜縣野鴨屯白馬街之民籍,因為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秋月之間,唐朝大軍攻伐契丹,干戈擾亂,是年閉石方十八歲,見兵火難當無太平,便只身南下奔至湖廣丹陽州(今湖北枝江)。閉石在丹陽州一住十年,之后屢見長安擾亂,遂又遷至廣西省尋州府貴縣顏塘村(今廣西貴港三里鎮水仙村)落業于斯,自定姓氏為閉氏。閉石在當地很有影響力,威望也很大,后配娶岱岳瑤堂鄒公之長女,貴下庚譜,融入壯族,從此閉氏成為廣西壯族大姓。
壯族閉氏族人皆尊奉閉石為得姓始祖。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額敏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9/8℃
- 精河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4℃
- 城北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4級,氣溫:24/10℃
- 興慶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4℃
- 阿克蘇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互助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8℃
- 久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18/5℃
- 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4/11℃
- 湟中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1/9℃
- 和靜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