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
-
奔姓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黃帝裔孫顓頊之妻滕奔氏,屬于以部落稱謂為氏。
據西漢學者戴德所著《大戴禮·帝系》記載:
“少典產軒轅,是為黃帝。黃帝產玄囂,玄囂產蟜極,蟜極產高辛,是為帝嚳。帝嚳產放勛,是為帝堯。黃帝產昌意,昌意產高陽,是為帝顓頊。
顓頊產窮蟬,窮蟬產敬康,敬康產句芒,[案]《史記》作句望。句芒產蟜牛,[案]《史記》作橋牛。蟜牛產瞽瞍,瞽瞍產重華,是為帝舜及產象敖。[案]各本訛作及象產傲,今據《禮記·祭法疏》所引訂正敖衍文。顓頊產鯀,鯀產文命,是為禹。
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案]各本不重西陵氏三字,今從方本。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案]《史記》竹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案]《史記》作昌仆。產顓頊。
顓頊娶于滕奔氏,[案]各本脫奔字,《路史》注引滕奔氏,《世本》作滕濆,今據以訂正。滕奔氏之子,[案]各本訛作滕氏奔之子,今訂正。謂之女祿氏,產老童,[案]《史記》作卷章。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陸終,陸終氏娶于鬼方……”
滕奔氏,亦稱女祿氏,歷代許多史籍中僅記載其為女祿氏,為旁稱,未記其本部落自稱滕奔氏,即正稱。有些史籍中稱其為滕墳氏、或騰隍氏、或勝奔氏,因此戴德在《大戴禮·帝系》中考訂補注為“滕奔氏”。
滕奔部原為共工氏九部落聯盟之一,共工氏九部所在居帝稱九州。共工氏后與顓頊爭奪帝位,在爭戰中被顓頊的部落聯盟的軍師蒼舒和大將仲容以誘敵深入的戰略,在今河南省嵩縣北黃河附近將共工氏聯盟的精銳部隊一舉擊敗,之后,滕奔部首領率九州之首的冀州民眾歸降于顓頊。
顓頊稱帝,號少昊,得賜嬴姓,配若水姬氏(鄒屠氏)、滕奔氏,壽九十八歲,葬山東濮陽。
顓頊帝妃的滕奔氏,全名叫“滕奔鹿”。其族因有滕奔鹿為帝妃,因以稱滕奔氏,世代相傳至今。滕奔氏后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奔氏、滕氏、鹿氏者,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漢朝帝王劉氏后裔,屬于避難夷化為氏。
東漢末期,豪強紛爭,戰亂疊起,至三國初期,劉漢皇族宗親子弟紛紛外逃,有遷逃至琉球,再遷至倭奴國本土者。
倭奴國是劉氏較早到達的海外地區之一。據日本史籍記載,劉氏最早到達倭奴國是在兩漢時期。當時,中國與倭奴國有使節往來,到東漢初期,倭奴國還派使節到中國朝見,漢朝光武皇帝劉秀就曾賜給倭奴國國王“漢倭奴國王”的金印。從該時候開始,就有一部分漢朝皇室成員因出使、避難等原因,開始渡海來到倭奴國。
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倭奴國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寫作阿智)王,又稱阿知使主,是東漢最后一個皇帝漢獻帝的玄孫。
日本原田家族族譜《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稱,阿知王是漢獻帝的玄孫。當年曹氏滅漢建魏,漢獻帝劉協被魏文帝曹丕貶為山陽公,建都山陽郡下的濁鹿城(一名青陽城,今河南修武)。阿知王在這時也隨東漢皇室遺民便從洛陽徙居濁鹿。后來司馬氏滅魏建立西晉,劉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沒有改變,但實際情況開始惡化。
倭奴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劉阿知見當時天下混亂之像已生,便于農歷5月1日召集舊臣商議對策。劉阿知說:我久在此地,恐有覆滅之禍,聞東國于日本,有圣天子,遂決定率其家族東渡,前往日本避難。這樣,劉阿知便率領他的兒子劉都賀、舅舅趙輿德和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兩千零四十人,離開中國本土,飄洋過海,幾經艱難,于日本應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來到日本。阿知王到達倭奴國后,被倭奴國國王賜號東漢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國高市郡檜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縣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頂,現在都有“阿知宮”,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場所。
據記載,當年隨阿知王來倭奴國的,還有段氏、郭氏、李氏、多氏、皂氏、朱氏、高氏等七個姓氏。阿知到倭奴國國王后,又奏請倭奴國國王,派遣使都前往高麗、百濟、新羅等國,將許多流落在這些地方的同鄉族人招來倭奴國國王。因人多地狹,倭奴國國王又將他們分置各地。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錄》記載,阿知使主的兒子劉賀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賜姓為直,子孫因此以直為姓。他的兒子山木直,是兄腹祖也,本名山豬;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是中腹祖也;次爾波伎直,是弟腹祖也。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墳、檜原宿禰等二十五個姓氏的共同祖先。爾波伎直則是山口宿禰等八個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來也衍生出數十個日本姓氏。
作為漢朝皇族的劉氏移民倭奴國一事,在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上都有記載,因此應屬歷史事實。這部分劉氏族人拓殖倭奴國后,大都沒有繼續使用“劉”的姓徽,而是完全融入了倭奴大和民族,衍變成新的日本姓氏。他們移民倭奴國,帶去了當時中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極大的促進了倭奴國文明的發展。因此,他們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質,很快成為倭奴國社會中地位尊高的新貴族。如阿知使主的兒子劉都賀就將當時中國的紡織技術傳入倭奴國,他因此被稱為都賀王。特別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時代(公元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十五代孫大藏春實官任征西將軍,為平定當時日本發生的“天慶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于日本朱雀天皇天慶三年(公元940年)農歷5月3日受到日本天皇的嘉獎和賞賜,被賞賜錦御旗、皇族紋章、軍配。當此之時,這支劉氏皇族后裔“恩寵偉大,威勢極盛”。
自從大藏春實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長門守、太宰大監等顯要職務。
當年劉阿知歸化倭奴國后,被賜姓為“東漢使主”。到日本仁德天皇六十年(公元372年)四月八日,阿知的后裔被賜姓坂上,再到日本雄略天皇十六年(公元471年)農歷10月1日,阿知的后裔又改賜姓為“大藏”。
大藏氏中的大藏春實,因功被封為征西將軍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此后,他的后裔就世代居住在原田城。到日本天承元年(公元1131年),這支居住在原田的劉氏后裔正式以原田為姓,形成今天日本社會中最著名的姓氏家族。在日本侵華的罪惡歷史中,原田氏家族一直在扮演著最不光彩的角色——血腥最重、戰犯最多,如今仍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政治核心。
到如今,原田家族已傳衍到劉邦的第九十三代。這支源出中國劉氏的日本原田家族,在日本九州福岡市建立了漢太公廟。他們至今保存著代代相傳的族譜,注明自己的劉邦的后裔,而且按照傳統的禮節到太公廟對劉邦等劉氏遠祖進行定期祭祀。
據劉邦第七十一代孫、日本高橋通泰先生提供的《島田高橋家系圖》記載,這支加入日本大和民族的劉氏后裔,傳到大藏春實的第九代孫大藏種直,生有五個兒子,他們的后裔分別形成五個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賴種,移居高橋城,以高橋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橋氏;次郎大藏幸種,移居江上城,以江上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種雄,以秋月為氏,是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種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種景,以波多江為氏,成為大藏波多江氏的開姓始祖。到今天,由中國劉氏繁衍而成的日本高橋氏,已傳到劉邦的第七十三代。
在非嫡系皇族宗親子弟中,有改姓氏為劉奔氏者,后逐漸分衍有筑奔氏、島津奔氏、葉奔氏、日奔氏、王奔氏、野呂奔氏等,其“奔”字是專門特憶其奔逃之史。
唐朝時期,有劉奔氏后裔返回中原入長安留學,有留居陜西地區者,后有回復為劉氏者,亦有簡化稱奔氏者,今主要分布在晉、陜二省。
第三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庫奔適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庫奔氏,亦稱科本氏,世居厄魯特(今內蒙古西部、新疆東部地區)。后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ben Hala。在明朝時期冠以漢字單姓為奔氏、庫氏。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輪臺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11℃
- 高平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南風,風力:<3級,氣溫:20/13℃
- 海西州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2/10℃
- 白堿灘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西風,風力:4-5級轉<3級,氣溫:22/13℃
- 托克遜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2/18℃
- 運城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西風,風力:<3級,氣溫:25/20℃
- 治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0℃
- 獨山子區05月30日天氣:陰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2℃
- 和靜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3/12℃
- 城北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4級,氣溫: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