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分布
鳳山辟徑
鳳凰山在蕭城北面,西與泉山相接。兩山交界處陡山口有圣泉焉。圣泉為蕭縣旅游勝地。此處有圣泉寺,寺依山勢,廣廊殿門,頗為壯觀,有二子讀書洞,鄭公墓等景點,此處又為山南山被交通捷徑,但山巒陡峭,往來不便,我八世祖峻崖公為方便行人,捐資巨萬在陡山口鑿石辟徑。據傳,峻崖公置制錢于工地,過往行人抬筐,即抓一把制錢作為報酬。路徑終于開通,行人德之。立碑紀念。碑為三角形“文革“前仍在,可惜現已不存。
圣泉有泉水潺潺,清涼味甘。大旱之年仍涓涓細流,雖一勺之澤,常年不涸。我十五世祖之達公在圣泉亭石柱上撰書聯語:“此中流量澤,萬載垂青風,“表達了之達公對為官清正廉明的企求與希望。
鑿城立門
蕭縣孔廊始建于明萬歷46年,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又是當時蕭縣的最高學府。稱圣廊、文廊、學宮、俗稱皇學。但逼近城墻,形勢不敞,為改善皇學景觀,我 祖錫袞公出資購買民宅,開辟云路,鑿城立門,名曰清云門,改善了孔廊周圍的環境,有豁然開朗之勢。次年秋闈君彬、任君懋華一同折桂,進清云門而進祭祀孔子。邑人感之,錫袞公還捐資修茸孔廊,至今為人陳道。
汴水建橋
蕭縣古城在今城西北,即圣泉寺西北,城在汴水之南,過汴河全靠渡船,極為不便。我十一世祖之達公為方便交通,捐資建二十四孔橋長橋,行人感德。蕭縣八景之一的“汴河曉渡”即言此二十四孔橋也。1577年黃河決口,橋與縣城均沉入地下。五十年代初,治理岱湖水患,開挖河道時,曾挖及橋欄桿,當時廣為流傳,令人贊嘆不已。
興建向東禪院
向東禪院是人們祭祀的廊宇,舊址在今蕭城中學。向東禪院是我 祖邦汶公捐資所建,邦汶公還捐資建造秋季庵,1938年蕭城淪陷,為日寇所焚。一直在今銀行家屬院內,邦汶公兄弟三人,邦汶公居長,其次邦佐、邦誠。這兩處遺址1937年尚留有碑記,今已無存。縱氏家族修建廊庵、橋梁所在多有(如帽山廊、障山二郎廊、岱河老橋、岱湖東大堤、岱霞公捐資建縱井、陡山口橋等)難以一一指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