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五十二位門閥。弘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弘姓起源于春秋時衛國大夫弘演,他為衛國懿公的臣子,頗受君主的賞識,常委以重任,其后代稱為弘氏。在唐朝,曾因避諱于皇室親子李弘而改姓為李,但弘姓并沒因此而滅絕,后來過了幾代之后,弘氏子孫有復為弘。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后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時受封為南越王。此后,趙佗的子孫繁衍于今廣東、廣西一帶。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五代時,劉?在廣州建立南漢政權,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開封人趙廷隱、趙崇韜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開封人趙用賢隨宋高宗趙構南逃,移居江蘇常熟,鄭州人趙蕃移居江西上饒。南宋滅亡后,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后在閩、粵一帶發展繁衍。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臺灣,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