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姓來源 |
溫姓起源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兒子叔虞于唐,號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溫(今河南溫縣),其后代子孫遂以封地名命姓,稱溫姓。
出自?姓。周初,蘇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溫。公元前650年,溫國被北狄人攻滅,國君溫子逃往衛國,稱為溫氏。后來晉國攻滅狄人,溫就成為晉國大夫?至的封邑。當時?至在鄢陵之戰中指揮晉軍打敗楚軍,成為晉國執政大臣,?氏一家三族權傾朝野,引起其他晉卿的嫉妒。晉厲公對?氏專權不滿,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國中的這些強宗大族。有一次,晉歷公帶著群臣打獵,?至打著一頭野豬,派人給歷公送去,卻被歷公寵幸的寺人孟張奪去,?至一怒之下射死孟張。晉歷公對此大為惱火,說:“這家伙欺負到我頭上來了!”決定除掉?氏。這個消息被?氏知道了,??便主張先攻殺歷公,?至卻認為寧可被殺也不能犯上作亂。結果歷公糾合了一批與?氏有怨仇的臣子滅掉了?氏。?至的子孫中有逃到國外的,以封邑命姓,稱溫姓。
出自己姓。是上古顓頊帝高陽氏的后裔。 |
-
溫姓郡望堂號 |
堂號
“三公堂”:唐朝時,溫大雅(溫彥宏)為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二弟大臨(溫彥博)為中書令,封虞國公。三弟大有(溫彥將)為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郡望
平原郡:西漢時置郡。相當于現在山東省北部平原縣一帶。
太原郡:戰國時秦置郡,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汲郡:晉代時置。相當于現在河南省汲縣一帶。
清河郡:漢高帝時置。相當于現在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 |
-
溫姓家乘譜牒 |
浙江常山溫氏宗譜三卷,(明)陳輔始修于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同弓鄉山明村。
全國溫氏家譜,(清)溫藏麟、溫成泰等修,清順治十二年~咸豐十年(公元1655~1860年)手寫本?,F被收藏在新疆大學圖書館。
香港新界粉嶺龍頭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手寫本一冊?,F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香港新界西貢豪涌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溫氏東支族譜,(清)溫璞溫、瑗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山西祁縣溫氏家譜二卷,(清)溫秀容校定,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F被收藏在山西省祁縣文物管理所。
福建漳州龍溪太原堂溫氏衍派族譜,(清)溫克忠修,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被收藏在臺灣省。
福建漳州龍溪太原堂溫氏衍派氏族譜,(清)溫獻琛鈔,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被收藏在臺灣省。
江西寧都溫氏家譜八本。(清)溫亨如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萬芭溫氏族譜五卷,前編兩冊,后編三冊,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太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
湖南瀏陽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七卷。
江西寧都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二~四卷、第六~七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
江西寧都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忠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
溫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山西石城太原堂溫氏重修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
四川新都溫氏余慶堂族譜十卷,(民國)溫興恕等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成都天章石印社石印本十冊。
溫氏余慶堂族譜十卷,(民國)溫興玉等編輯,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四川新都溫氏慶余堂族譜十卷,(民國)溫興玉等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成都天章石印本?,F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陜西關中溫氏族譜,(民國)溫良儒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鉛印本一冊。
陜西關中溫氏族譜,(民國)溫良儒編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鉛印本?,F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西北農學院圖書館、陜西省漢中市圖書館。
江西萬載溫氏族譜六卷,前編、后編各一卷,(民國)溫明照主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鉛印本九冊。
河南洛陽唐村溫氏家譜,(現代)溫保善、溫如圣等纂修,1963年手抄本一冊。
河南洛陽唐村溫氏家譜,(現代)溫保善等纂修,1965年手抄本一冊。
浙江常山溫氏宗譜,著者、年代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同弓鄉山明村。
臺灣溫氏大族譜,(現代)溫萬寶等編修,始修于民國六十四年(公元1975年),重修于民國八十四年(公元1995年),鉛印本?,F被收藏在臺灣省臺北市溫氏宗祠、新竹縣溫氏宗祠。
|
-
溫姓遷徙分布 |
溫氏枝葉繁茂,玉樹臨風,約從晉代開始,從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區向全國各地播遷,近現代以來,不少溫氏族人頻頻向海外遷徙,從而形成了分布于海內外的溫氏。
歷史發展
先期的溫姓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中部,主要集中于河南、山西地區。西周初,溫人一支向西遷到甘肅祁連山,與月氏人相遇,成為月氏人中的溫部落,再往西遷的溫人在新疆南部建立了溫宿國,成為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漢朝初,溫姓已經在山西太原形成望族,在華北地區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漢代的常見姓氏之一。
漢、晉、南北朝以后,我國北方戰亂頻繁,北方地區溫姓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人口急劇減少。一部分人向西北遷移,一部分人與中原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紛紛向南方和東南遷移。最終成為南方的著名姓族。
宋朝時期,溫姓大約有2萬人,這一數字不包括外族統治下的北部和西北地區的溫姓。溫姓為宋朝的小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廣東和福建三省。南北溫姓人口幾乎各占一半,全國形成了中原、粵閩兩大塊溫姓人口聚集區。河南為溫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溫姓總人口的50%。
明朝時期,溫姓人口激增,大約有近1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5%,上升為明朝第一百一十一位姓氏,這一數據包括了北部和西北地區的溫姓,因此溫姓的人口急劇上升。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這兩省溫姓大約占溫姓總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陜西、浙江、廣東三省。江西為溫姓第一大省,約占總溫姓人口的46%。全國形成了北部晉陜、南方粵贛浙兩大塊溫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東南兩反向移動,初步形成了南北溫姓分布的局面。
當代分布情況
當代溫姓的人口已達到190余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四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溫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東、江西兩省,大約占溫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福建、山西、河北、河南、浙江、山東,這七省的溫姓又集中了34%。廣東居住了溫姓總人口的25%,為溫姓第一大省。全國已形成粵贛閩、四川和華北三塊溫姓人口聚集地區。溫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贛閩臺、廣西東部、浙江南端、湖南溫南部、川I甘青交界地區、陜寧北部、山西大部、內蒙古中部、京冀西部,溫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24%以上,最高可達1.1%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19.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2%的溫姓人群。在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區,溫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08%--0.24%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48%,該地區居住了大約46%的溫姓人群。
海外溫姓人口主要分布于東南亞。
|
-
姓氏 |
大陸 |
臺灣 |
香港 |
澳門 |
溫 |
wēn |
Wen |
Wan |
Wan |
-
|
|
溫-Wen-雙字名應避免全用en韻母或陰平調的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溫"字的"溫暖"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您的姓氏筆畫為13畫。 |
|
|
“溫”姓女寶寶取名
溫名章
溫寬素
溫馮謝
溫丸戀
溫淞娟
溫陳肖
溫信晴
溫智園
溫西譚
溫巳彩
溫增強
溫寧理
溫皇岳
溫斐余
溫曠家
溫花馥
溫格先
溫柳琪
溫懿軒
溫誓益
“溫”姓男寶寶取名
溫棟同
溫閔石
溫奇泉
溫丞山
溫嶺辰
溫熹德
溫姜路
溫徽復
溫立隆
溫驛閏
溫遠旺
溫黨譚
溫胡口
溫謙念
溫顯刁
溫義諭
溫圓合
溫丙司
溫童寬
溫翔成
-
-
|
|
|
|
|
|
|
|
QQ頭像使用方法
把鼠標放到上面的一個QQ頭像圖片上,點擊右鍵,選擇“圖片另存為”,把QQ頭像保存到桌面上,然后點擊QQ面板的“菜單”→“設置”→“個人設置”,這時就進入QQ的“個人設置”面板,然后在QQ頭像右邊點“更改”→選擇“本地上傳”→選擇你剛保存的頭像→最后點“確定”,這在你就擁有了超個性的QQ頭像了,趕快試試吧。
只有QQ會員或QQ等級在16級以上的用戶才可以使用QQ自定義頭像! |
|
|
-
字輩排行
廣西賀州市八步桂嶺溫氏字輩:“啟迪維家世/克誠祖有光/鴻猷兵駿業/善念起麟祥/忠信宜為主/才能尚自強/仁和微壽永/亦盛慶榮昌/”, 廣東粵東溫氏字輩:“叔虞始封唐太原始發祥有晉乃南渡忠武著建康江石再遷播嶺表顯榮光箕裘節濟美種族日蕃昌賢豪相繼起富貴海天長宗團期永固奕祀慶流芳”。
廣東翁城、長寧(新豐)溫氏字輩:“大所道秉觀能以正立定乃汝則必福景玉樹寶文可泰錫晉仁敬子惠奕世永慶”。
廣東新會溫氏字輩:“周中有郁良自東廷紹邦孔象文仲宣芳龍光克(得)振奕世傳揚連成顯達永長禎祥”。
廣東揭西溫氏字輩:“世運登熙啟大明卜賢揚俊慶皇靈日新應會希先圣充受恩嘉耀祖庭”。
廣東清新太和鎮、太平鎮、高田鎮溫氏字輩:“德若斯云大超光奕世連朝廷立過仕定必安邦先賢良君子志英雄佐國家勤中能儉事樂業定榮華”。
廣東清新沙河、新洲、太平、三坑、山塘、浸潭溫氏字輩:“魁子貞信國作述詒謀善光華衍慶長宏基崇遠厚興發大超常”。
廣東清城源潭鎮聯塘、聯安溫氏字輩:“科緝清遠長安邦定國會明亮日月新時照五方……”
廣東陽東溫氏字輩:“發良衍賢先秀挺習啟振紹其祥傳來世代昌榮宗開大業蘭桂滿朝香”。
廣東新峰(普寧高埔、船埔)溫氏字輩:“子景上千仲明尚大時爾學士宗祖榮昌習文演武奕世名揚賢才蔚起端振綱常詩禮守訓首義有方德尊爵貴品正客莊運逢交泰斯際期堂”。
廣東廉江長山鎮、塘蓬鎮、長沙垌、大坡村、博白縣、石嶺水尾外村、陂波、涼傘樹下、林松、防城、寧明溫氏字輩:“永定登科賢才□昌生全用世積厚榮光家聲遠振國泰民安學業蔚起經濟其祥”。
廣東廉江營仔鎮、橫山鎮溫氏字輩:“上清新肇玉廣裕其德明文章成錦秀永世達朝庭”。
廣東花都北興鎮溫氏字輩:“良三文清學其心國慶榮光宗隆德業耀祖顯聲名美盛求開創賢才貴守成傳為長發達立定永章程”。
廣東花都獅嶺鎮溫氏字輩:“啟良道君庭安全萬福成和習文章遠德厚應榮興”。
廣東澄海溫氏字輩:“勉汝志于學良思益友親文章華國士猷烈經邦臣祖德千年遠宗功百世新子孫永濟美榮耀慶恩倫”。
浙江平陽溫氏字輩:“大業垂青簡,端從正學昌……”。
浙江蒼南及平陽麻步水頭等字輩:“盛乃欽梧鉅奕,懷興作在經 ,啟智文章美”
江西萬載溫氏字輩:“宗良(克)尚玉溫思廷嘉潤(和惟)春圣世文光大英明俊秀倫天開奇彩鳳人萃瑞祥麟桂茂香傅遠蘭芳枝永新景運同元泰朝家代作賓”。
江西上高溫氏字輩:“學成日心明”。
江西廣昌溫氏字輩:“傳家秀典木”
江西于都溫氏字輩:“思時彥國定"
江西贛州石城本隆公祠溫氏字輩:……榮宗楊祖美,尊德益剛前……
江西贛州石城高田字輩:.....順世永昌華光.....
江西贛州溫氏字輩:“肇基圣賢事業,陶成將相經綸,庭闈聚貴褒美,家國文光運,儒為盛世珍,見龍呈瑞至,彩鳳紹書新,際會升平景,恭逢禮樂彬,太原祖澤遠,秀發萬年春“。
山東臨朐溫氏字輩:“士大京佃邦明志”。
山東萊西溫氏字輩:“世正立吉遠廣華繼續長”。
山東冠縣溫氏字輩:“金玉魁貴傳家之寶”。
四川達州溫氏字輩:“停美秀作國珍”。
湖北鐘祥溫氏字輩:“大文天德廣興后勇傳加”。
貴州織金溫氏字輩:“永興德業在(再)朝中文美純修萬事豐”。
云南昭通溫氏字輩:“武必聽朝廷仕正國太平光宗照遠祖永久現麒麟”。
重慶梁平溫氏字輩:“慶賢良學仕傳家遠富貴發吉祥”。
山西溫家樓溫氏字輩:“友仲玉昌學志遠”。
內蒙古包頭溫氏字輩:“國……月德寶鎖明建”。
菲律賓蘇祿東王回族溫氏字輩:“秀士希慶宗緒克昌守先延澤長鑿騎祥”。
遼寧溫氏一支字輩:“進(賢)光(明)斗(星)祥朝王(旁)紹守震祖學傳天兆家繼昌玉會永廣長興”。
溫氏一支字輩:“世溫厚仲立傳家國開宗賢乃道之寶儒為席上珍”。
溫氏一支字輩:“全秀永在海(樹)志”。
溫氏一支字輩:“賢豪相繼起富貴海天長”。
溫氏一支字輩:“慶廣洪興永智多富德清盛金榮桂景寶國鳳連鳴”。
江西(瑞昌、九江)、湖北(廣濟)溫氏字輩:“邦基周盛世,景運育[6] 英才,文采輝云漢,宏圖起鏡臺。”
江西溫芳源溫氏字輩:“遠公宏浙派,肇慶自芳源,世發蓮華秀,宜知厚本根。”
江蘇豐縣溫氏一支字輩:“世守祖宗法,永尊寬厚全,成新存友愛,立志揚先賢。
重慶黔江及湖北咸豐字輩:天啟景運,仁智昌熙,揚名顯祖,學盛能力等二十四字,也就是溫朝鐘家鄉,原來為十字字輩,“大明然應尚,良宇秀朝庭”即現在的“天”字輩為首對原來的“尚”字輩
貴州興義溫氏一支字輩:榮仲志德光昌,連科甲第崗強,學富吉登金鼎,萬世興隆名揚。
安徽太和三塔溫氏一支字輩:奎克興修成 長遠有財發(因家譜遺失 不知對否)
廣東廣寧縣洲仔鎮溫氏一支字輩:蒼福昆山桂,英華大可觀,文章傳奕世,勛業建朝端。
河北廊坊大城溫氏一支字輩:錦似如玉,學崇德守,世福永延,勵澤家慶。
現代人氣名人
溫碧霞
溫升豪
溫兆倫
溫 嵐
溫永毅
溫崢嶸
溫元凱
溫尚翊
溫玉娟
溫裕紅
溫明娜
溫家寶
溫 流
近代人氣名人
溫哈熊
溫秀山
溫雄飛
溫壽泉
溫建平
溫公頤
溫附山
溫度生
溫先星
溫景嵩
溫濟澤
溫敬銘
溫業湛
溫啟祥
溫可錚
溫蘭子
溫宗仁
溫 寧
溫建中
古代人氣名人
溫庭筠
溫彥博
溫彥博
溫如華
溫廷寬
溫 造
溫庭筠
溫國良
溫練昌
溫承恭
溫 憲
溫泉源
溫 純
溫肇桐
溫 嶠
溫子升
溫 葆
溫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