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姓起源
錢姓起源有三
一、彭姓錢氏
據《通志·氏族略》、《姓譜》等書記載,相傳黃帝之孫顓頊在祖父去世后繼為天子,掌管中原地區。他執政期間,中原各部落氏族勢力不斷發展壯大,人口迅猛增長,土地日趨緊張,部族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面對此種情況,顓頊決定重新分封天下,他將自己的八個后人分別分封到己、董、禿、壇、曹、斟、羋(mi)等地,讓他們各自建立方國獨立發展。 這些方國名稱后來陸續演變為相應的姓氏,成為我國南方早期主要八個姓氏的來源。其中彭國傳至顓頊曾孫吳回時,帝嚳委托吳回接替其兄長重黎的火正之職 (掌管火種的官),史稱火正祝融。吳回之子陸終成年后娶鬼方氏的女兒女(女貴)為妻,懷孕三年卻總不生產,無奈之下,陸終只好為妻子剖腹產子,結果得子六人。六子中的第三子名筏,字鏗,史稱筏鏗。后來帝堯封筏鏗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建大彭氏國,從此,他便以彭為姓而稱彭鏗。彭鏗是中國古代有名的長壽者,相傳他在唐堯時就與夏禹、皋陶等人同時被舉薦入朝任職,夏商之時,任守藏史,至周為柱下史,同時又是擁有侯伯之位的大彭國君,活了八百多歲,遂被后人尊稱為彭祖。彭祖之孫彭孚,西周時任錢府上士,掌管國家的財政大權,其后人為了紀念他的事跡,就以他的官職為姓,稱錢氏。西周建都于鎬京(今陜西西安),彭孚雖出生于彭城,而任職于京城,所以錢姓的一部分最早形成應在今陜西關中和江蘇彭城一帶。
相傳彭祖筏鏗子女眾多,而按照西周時期的嫡長子繼承制,只有彭祖的長子長孫一系才能繼承彭祖的名位和封地,其余諸子諸孫則無法享有這一權利。因為宗法制度規定,任何一個家族中只有嫡長子得以承襲父親的一切權力和地位,世代保有本家族“大宗”的地位,其余諸子在分得一部分財產和土地后,另外分成若干新的別宗,稱為別子,各有自己的氏號。這些別子以后就成為這些別宗的始祖,他們的土地和名位也由各嫡長子繼承,成為別宗的宗子。這些別宗的宗子,對于“大宗”而言,他們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內,則為族長,就是“大宗”,史稱“別子為相,繼別為宗”。因此,彭祖的各支庶子孫多改換姓氏以有別于嫡系,其中有一支把“筏”字去“竹”頭簡化為“錢”,于是便形成了后來的錢姓。清朝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記載:“錢,征音。彭城郡。系出筏氏。彭祖姓筏名鏗,支子去竹而為錢氏。”
二、少數民族錢姓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明是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成果,在長期的歷史交往中,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積極汲取彼此的優秀文化成果,在許多方面,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以姓氏為例,在古今很多少數民族當中,都可發現漢姓的使用,如在當代的滿、回、苗、壯、蒙古、彝、藏、黎、土家、哈尼、布依、納西等民族中都有錢姓的存在。當然,他們無論從血統還是來源上都與由彭祖或彭孚而來的錢姓主源有所不同,情況也較為復雜,具體來分,其中有些是漢族融入者,有些則是各族中依形勢自行改姓者。
滿族錢姓 滿族原本沒有錢氏之姓,清代之前滿族又稱女真,是居住于東北長白山一帶的少數民族,所用姓氏自然也都是本民族所固有的,如完顏、葉赫等等。明末清太祖努爾哈赤舉兵反明時,出于戰略上的需要,他創制兵民一體、軍政合一的八族制度以統轄女真各部。以后隨著統治地域與人口的擴大,清太宗皇太極又以境內漢人和蒙古族為基礎創建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清軍入關后,漢軍八旗大量吸納中原漢人,規模不斷壯大,錢姓也相應出現于其中,由于經過清代的長期融合,漢軍八旗中的漢人大多滿化成為滿族,而不少滿族人戶則因漢化開始采用漢姓,尤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滿清王朝倒臺,迫于形勢壓力,大批滿族紛紛改姓漢姓,作為漢人大姓,錢姓自然是選擇之一,滿族錢姓因此大為擴大,并出現了不少名人。如北京近代著名表演藝術家錢金福就是其中之一。另據《清朝通志·氏族略》和河北隆化縣有關資料記載,滿族的錢姓世居爛泥河,后來又遷徙他處,其姓氏一直使用至今。
哈尼族錢姓 哈尼族錢姓出現也相對較早。據《明清土司通纂》和《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等書記載,哈尼族錢姓在明清時就是一個勢力較大的姓氏,居住在臨安府一帶的錢姓人中還有人擔任過土司副長官的職務,其后裔一直到今天在當地仍有較大的影響。
另外有一些由改姓而來的少數民族錢姓。中國當前不少的少數民族錢姓人,其姓氏歷史上并不是錢,而是通過同音轉譯等形式改姓錢的。如據《中國人的姓名》等書記載,蒙古族的錢姓來自蒙古姓“敏罕氏”,由于“敏罕”一詞的蒙古含義是數目字“千”,與漢姓“錢”諧音相近,因此這些人在與漢人交往時,往往將本姓簡述為錢,以至相沿至今未改。此外彝族錢姓也同樣是由本族舊姓“都普”轉音而來,成為天下錢姓中的一支。另據《臺灣省通志·人民志》和《清代臺灣之鄉論》等的記載,臺灣的賽多族人原有以沙拉灣為姓者,后來也都改姓錢。
三、賜姓錢姓
賜姓,是中國古代帝王彰布皇家威儀,昭示榮寵,籠絡、褒獎臣屬,邀集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五代時錢謬曾以杭州為中心建立了吳越國,歷時86年之久,是時境內安寧,人民富足,有不少吳越臣僚先后都被賜以國姓“錢”,而改姓為錢?!端问?middot;吳越錢氏世家》稱,吳越王錢謬“與戰士多賜己姓”,至忠懿王錢弘傲臨朝稱制,這些因賜姓而改姓錢氏之人“皆稱同宗”,都自認為屬于錢姓之人了。目前屬于這種賜姓的錢姓人僅見于臺灣高山族土著中,據《臺灣姓氏源流》記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臺灣高山族土著七姓中有一支因忠于朝…廷,有功于國家,被乾隆帝賜姓為錢,此后相沿不改,迄今仍為錢氏。
合姓,即是合并而成的姓氏,是中國姓氏發展史上的一種特殊變異現象。錢姓的合姓是錢姓與其他姓氏合并或聯姻的結果,以錢王、錢賴兩姓人數居多。如錢王姓就是由錢姓和王姓協商合并而成,最早出現于浙江崇德(今桐鄉)一帶,以后又遷往浙江的其他地區及江蘇、福建、安徽、廣東甚至臺灣、香港等地。錢王姓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當年崇德兩姓族人出于人員互補、消除糾紛的目的而試圖通過平等合作的方法尋求共同發展的最佳手段。 至于錢賴姓,基本也是由錢姓和賴姓合并而來。據《臺北文獻》所載《猶他家譜學會在臺搜集族譜報告》一文報道:在目前的臺灣,便生活著一些以錢賴為姓的人。不過他們大多是錢姓與賴姓通婚后的主婦及子女,尤其是受西方從夫姓的文化傳統影響,很多賴姓女姓婚后在保持自己原有姓名的同時,在前面又冠以夫姓,形成復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