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
-
貝姓來源
貝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庶子姬奭后裔的封地郥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姬奭,就是西周初期著名的召公奭,在輔佐周武王滅了殷商之后,被封于燕國,都城在九州之一的薊。周武王病逝后,其子周成王姬誦年紀還很小,只有十二歲,因此召公奭與周公旦一樣,都沒有去自己的封國,而是留在宗周繼續輔佐周成王,成為輔政大臣。燕國傳至召公奭的后裔召公康,賜封其支庶子孫食邑于巨鹿甘泉浿水流域,建立了郥國(今河北清河),為燕國的附庸國,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稱郥氏。由于人口稀少,其勢不強,燕國與郥國境內實際上以北戎民族(山戎)居多。公元前七世紀,北戎民族乘鄭、宋兩國相爭,齊、魯兩國合謀伐宋國之機,南下攻伐并逐漸蠶食燕、鄭、齊諸國,燕桓侯被迫遷都至臨易(今河北雄縣)以躲避北戎民族的侵擾。
貝氏幣周惠王姬閬十三年(公元前664年),爆發了貝姓著名的北戎攻燕國之戰,素來癭弱的燕國一敗涂地,燕莊公急忙向春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求救。齊國當時在賢相管仲、鮑叔牙的大力輔佐下,國力鼎盛,兵強馬壯。齊桓公同時也為了解決多年的戎擾,遂發兵攻伐北戎,在巨鹿一線擊潰北戎,將北戎驅趕至太行山以北孤竹(今河北盧龍),挽救了救燕國。之后,齊桓公乘機占據了甘泉一帶大片肥沃地區,吞滅了郥國。燕國君主燕莊公也無可奈何,為表示感謝救國之恩,還親自送齊桓公出境。燕莊公也很機敏,有意違反諸侯禮法,將齊桓公送進了齊國境內五十里。齊桓公挾恩霸占了燕國的大片土地,也很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在管仲的建議下,齊桓公假惺惺地奉送給燕莊公五十里齊國的邊荒之地,取名為燕留(今河北滄州),以示回憒。在占據了郥國之地后,齊桓公把甘泉改名為貝丘,成為了齊國的屬邑。失國的郥國王族子民,遂去邑改姓氏為貝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貝氏正宗,皆以河北清河為郡望。
召公#93貝氏族人大多尊奉召公康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貝丘地區,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在先秦時期,稱貝丘之地,除了今河北省的清河與巨鹿以外,還有今山東省的博興與臨湽、江蘇省的鎮江、廣東省的肇慶、朝鮮的清川江等地,皆古稱浿水、浿丘等,其地住民多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浿氏,后省文簡化為貝氏。
顯然,貝氏有源起“浿”之地名者,多支多源,不可一論。
源流三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記載:
⑴.滿族洪鄂春氏,亦稱洪厄春氏、洪鄂綽氏,滿語為Hongecun Hala,世居伊漢阿拉屯(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尼布楚)、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等地,后多冠漢姓為洪氏、關氏、貝氏等。該支貝氏鼻祖為洪鄂綽·貝和納,滿洲正白旗人,原任護軍參領,后贊譽安撫西藏,功授世襲云騎尉。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貝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黃佳氏,滿語為Hu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后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滿族世居貝琿山秦(今吉林蛟河張廣才嶺)、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蒙古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大凌河(今遼寧錦縣),后多冠漢姓為黃氏、貝氏等。該支貝氏鼻祖為黃佳·永福,滿洲正黃旗人,累官至內大臣。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世居地“貝琿山秦”的地名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貝氏,世代相傳至今。
⑶.另外有滿族、蒙古族的一些貝勒、貝子,在清朝晚期以后其后裔子孫逐漸喪失了權承,有取其身份爵位官稱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貝氏,世代相傳至今。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武都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30/20℃
- 天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17/2℃
- 芮城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6℃
- 西夏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4℃
- 英吉沙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5℃
- 涇源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4/9℃
- 澄邁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4℃
- 廣德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雷陣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21℃
- 察布查爾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3℃
- 岳普湖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