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Yú)姓主要源出: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后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另說第三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后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于,是為河南于氏,史稱于姓正宗。
2、出自古復姓淳于氏,為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所改單姓于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于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復姓淳于氏改為單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時的萬忸于氏,為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于。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后隨鮮卑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于姓。這一支于氏雖是從鮮卑族萬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但實際上,他們仍然是漢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漢代之時一位名為于公的后代,隨拓跋氏離開中原,并為了適存于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于氏。到后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復姓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為這一分支。
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于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于名忠,清朝時,南方的部分尼瑪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于姓者。
于邘叔,為西周周武王姬發之次子(另說第三子),武王滅商后,大舉分封諸侯,他把于邘國分封給于叔,起初于叔為于邘叔,其名得于封地。后來于邘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于邘,后來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稱為于姓,史稱于姓正宗,是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為于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折疊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遷,是在今焦作沁陽北部一帶,這里是古邘國所在地,也是于姓的發祥地。邘國滅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內,播遷也以河南境內為主,如方城、午湯、許昌、伏牛山等地。
秦漢時期,于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往北遷的去了山西、河北,往東遷的到了安徽、山東,往西遷的則去了陜西、甘肅。在此期間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區為繁衍播遷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東海、河內。其中,東遷進入山東的于姓最為興旺。
魏晉南北朝時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國。由于軍閥長期紛爭割據,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很多于姓族人跟隨著逃難大軍,南遷到東南廣大地區。"五胡亂華"期間,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也讓中原地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躲避戰亂,處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輾轉于四川、湖南。
隋唐時期,由于國家統一,戰亂減少,也由于國人根深蒂固的戀家思想,于姓遷徙有等于無,卻繁衍昌盛起來,于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并擄走徽、欽二宗,有于姓人隨往黑龍江。南宋后期,于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
元末,農民起義軍四起,社會動蕩不安,多省人口銳減,山西位置優越,所受影響不大,人丁繁盛。
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遷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別遷到山東、河南、河北、陜西、江蘇等地。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東的于姓人為多,闖關東謀生并定居。
-
郡望
河南郡、東海郡、河內郡、京兆郡、廣陵郡
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黎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稱三川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亦稱郯郡堂、海州堂。
忠肅堂、救民堂、興駟總記(大駟堂)
-
-
宋朝時期,于姓大約有1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5%,姓氏僅居第103位。當時于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占全國于姓總人口的21.3%。于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四川、浙江,這四省于姓大約占全國于姓總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北、山西、廣西、湖北、江西、江蘇等,其他地區缺少資料。全國形成了以魯豫、四川、浙江為中心的三大塊于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于姓大約有2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4%,為明朝第八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于姓人口增長高于全國人口增長率。當時于姓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江蘇、河北,這三省于姓大約占于姓總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江西、四川、山西,這五省的于姓又集中了29%。山東仍為于姓第一大省,約占于姓總人口的40%。宋元明期間,于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部和東南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山東為中心,向四周散發的于姓分布特點。
當代,于姓的人口已達到1140余萬,為全國第二十八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9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黑龍江、遼寧、吉林四省,其次分布于河北、河南、內蒙古。山東為當代于姓第一大省,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山東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國形成了以山東東部和黑龍江東端為中心的兩大于姓聚居區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輻射,逐漸減少,長江以北多于姓,長江以南少于姓。在近600年當中,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的流動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強勁的回遷,這已經大于由北向東南的南方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出現向東北地區的移動。
-
“於”字當作姓氏使用時,其發音應為“yú”,而非“wū”,也非“yū”。
-
“於”姓女寶寶取名
於史宜
於文馳
於于玲
於鑼晨
於又更
於智釋
於皎竹
於牛正
於切臺
於米貞
於琳清
於動辛
於楊營
於觀隨
於義沈
於川葆
於妃堯
於包譽
於亞上
於如純
“於”姓男寶寶取名
於名允
於懿曾
於泰巨
於瑰康
於保丙
於飆躍
於帝忠
於嶺育
於朝傳
於港深
於勻愿
於董港
於頡競
於復誓
於聽川
於獅釗
於巨記
於程化
於端任
於圳萬
-
-
-
於梨華:作家
於崇文:地質學家
於世成:中國法律學者。
於勇明:臺灣鴻源事件主謀之一。
於其一:中國國有企業干部,在被雙規期間死亡。
宗祠對聯
威隆節鉞;德卜門高。
上聯典指三國魏名將于禁,字文則,鉅平人,曹操名將。武帝時召拜軍司馬,征戰有功,持軍嚴整,累遷左將軍,封益壽亭侯,假節鉞。謚厲。下聯典指漢代廷尉于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宣帝時任廷尉,為人謙恭,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加審慎之心,當時人說:"于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學法于父。父死,亦為獄吏,后擢為丞相,封西平侯。
救時宰相;當代清官。
上聯典指明代錢塘人于謙,字廷益,七歲時,有異僧稱他為"救時宰相"。歷官監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撫、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南犯,他猝親征的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于謙率軍擊退進攻北京的也先,保衛了京師,迎回英宗。下聯典指清代山西永寧人于成龍,字北溪,歷官羅城知縣、黃州同知、兩江總督,所到之處,以清廉著稱,時稱"天下清官第一"。
勤勞土木;妙選瀛州。
上聯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謙,字廷益,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永樂進士。歷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統十三年(1448年),遷左侍郎。次年秋,瓦剌也先大舉寇邊,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兵部尚書鄺野從征,留他理部事。未幾,發生"土木之變",英宗被俘,京師震恐。監國成王擢之為兵部尚書,全權經劃京師防御。他擁立成王即位,是為景帝。十月,也先挾英宗破紫荊關入窺京師,他分遣諸將列陣九門外迎敵。而身自督戰,也先挾英宗北逃。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請歸英宗。及迎還英宗,安置南宮,稱上皇。后以所謂"謀逆罪"被殺害。下聯典指唐初大臣于志寧,字仲謐,京兆高陵(今陜西省高陵)人。貞觀中為太子右庶子。高宗時拜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并封燕國公。以華州刺史致仕。
瀛洲望重;廷尉門高。
上聯典指唐初洛陽人于志寧,字仲謐,文學館學士,為瀛洲十八學士之一,歷官太子右庶子、太子太師、華州刺史,封燕國公。下聯典指西漢東海人于公,曾官廷尉,執法公平。其閭門壞,地方父老共同為他重修,他讓修得高大些,能容駟馬車蓋出入,并說:"我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發達的。"后來,其子于定國官至丞相,孫于永官至御史大夫。
廉讓世澤;大傅家聲。
全聯典指唐·于義,北周閔帝時為安武太守。以家財分郡人之爭訟者,訟者恥愧,移居他州。
長歌昭日月;大筆撼乾坤。
此聯為臺灣政治大學挽于佑任聯語節錄。于佑任,原名伯循。陜西涇陽人。光緒舉人。工詩詞,精書法。有《佑任文存》、《佑任詩書》等。亦擅聯語。
帆影清江水;鈴聲碧草山。
此聯為唐代詩人(唐末進士)于鄴《過百牢關貽舟中者》詩句聯。
慎行大學士;曼倩西平侯。
上聯典指明代禮部尚書于慎行,字可遠,東阿人。隆慶進士。萬歷初歷修撰,后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以疾歸。慎行學有原委,貫穿百家。神宗時,詞館中以慎竹及馮琦文學為一時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下聯典指漢代廷尉于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少學法于父。父死,亦為獄吏,后為廷尉,民自以不冤,擢為丞相,封西平侯。
青晚標廣德;紅葉作良媒。
上聯典指于志寧五世孫于琮,娶廣德公主,后被害,公主亦自縊室中。下聯典指于佑題詩紅葉,宮女韓氏得之,后結為夫妻,"方知紅葉是良媒"。
紅葉作良媒合;青史標廣德貞。
上聯典指唐僖宗時學士于佑,在御溝行一紅葉,上有詩句,于佑也題一葉,放在上流,被宮女韓夫人得到。后來,僖宗放宮女,于佑娶了韓夫人,二人分別取出紅葉相示,說:"可以答謝良媒了。"原來,韓夫人詩中有"方知紅葉是良媒"的句子。下聯典指唐代于琮,字禮用,于志寧六世孫,宣宗時擢進士第,歷官左拾遺、尚書右仆射。娶廣德公主。黃巢攻入京師長安,于琮被殺,公主自縊而死。
德及子孫,崇門容駟馬;功高家國,泰代出賢臣。
上聯典指漢代縣獄吏于元公。決獄平。東海有孝婦,為太守冤殺,公爭之不得,辭疾去。孝婦死。東海旱三年,后太守至。因公言致祭立雨。公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公謂曰:"少高大,令容駟馬車蓋,我治獄多陰德,子孫必有興者。"后其子定國為丞相,孫永為御史大夫。皆封侯。下聯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謙。
砥柱中流,獨攬朱明殘祚;廟容永奐,長贏史筆芳名。
此聯為魏源題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謙祠聯。
近代人氣名人
於燕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