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綦毋姓來源 |
綦毋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綦毋張之后,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據(jù)史籍《姓纂》、《通志·氏族略》、《姓解》等文獻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綦毋張,時為晉軍大將。
在綦毋張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形成一支綦毋氏復姓,后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綦氏、毋氏、張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晉中綦氏、晉中毋氏、晉中張氏。
源流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漢朝末期古匈奴綦毋氏部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綦毋氏部族,是秦、漢之際崛起于北方地區(qū)的匈奴族部落之一,也是匈奴民族的核心部落,驍勇善戰(zhàn),農(nóng)牧間作,其部族首領(lǐng)綦毋·伊牙斯曾擔任匈奴右賢王。到了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大梁(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期間諸多鮮卑族、羌族、匈奴族等姓氏多漢化為漢字單姓,但匈奴綦毋氏部族卻保留了原始復姓。
在其后的歷史長河中,綦毋氏部族隨其他匈奴各部逐漸融合于鮮卑族、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之中,最終大多融入漢族,后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綦氏、毋氏等,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河南綦氏、洛陽毋氏。
|
-
綦毋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洛陽府:亦稱洛陽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shè)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當時屬于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后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郡的轄境曾一度抵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唐、后粱、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歷史上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吳、越之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于揚州刺史部,時領(lǐng)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nèi)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qū)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shè)臨海(今浙江臺州)等郡后,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后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大梁堂、白馬堂。
會稽堂:以望立堂。
|
-
-
綦毋姓遷徙分布 |
遷徙分布
綦毋氏復姓是一個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今已不再,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綦氏、毋氏、張氏等,分別融入各姓氏大家庭,多以洛陽、會稽為郡望。
|
-
-
“綦毋”姓女寶寶取名
綦毋官洪
綦毋寬習
綦毋孫舉
綦毋甲彤
綦毋怡記
綦毋營娥
綦毋佘地
綦毋霏鐔
綦毋騏自
綦毋頡田
綦毋齡玉
綦毋占坪
綦毋葳熾
綦毋曼亭
綦毋信爽
綦毋寶長
綦毋盧雨
綦毋郡麗
綦毋穆棋
綦毋程合
“綦毋”姓男寶寶取名
綦毋烈仇
綦毋龐丘
綦毋圓瑯
綦毋俊占
綦毋齡單
綦毋言笙
綦毋勇柏
綦毋丁懿
綦毋人楊
綦毋岳乙
綦毋胤富
綦毋群雄
綦毋鑠瓔
綦毋崗年
綦毋鍾昌
綦毋劍桉
綦毋哲木
綦毋雄地
綦毋嶺飆
綦毋柏豐
-
-
|
|
|
|
|
|
|
|
QQ頭像使用方法
把鼠標放到上面的一個QQ頭像圖片上,點擊右鍵,選擇“圖片另存為”,把QQ頭像保存到桌面上,然后點擊QQ面板的“菜單”→“設(shè)置”→“個人設(shè)置”,這時就進入QQ的“個人設(shè)置”面板,然后在QQ頭像右邊點“更改”→選擇“本地上傳”→選擇你剛保存的頭像→最后點“確定”,這在你就擁有了超個性的QQ頭像了,趕快試試吧。
只有QQ會員或QQ等級在16級以上的用戶才可以使用QQ自定義頭像! |
|
|
-
[歷史名人]
綦毋邃
事跡不詳,大抵為戰(zhàn)國時晉穆帝、晉哀帝時人,著有《列女傳》七卷、《孟子注》七卷、《二京賦音》二卷、撰《誡林》三卷、注《三都賦》三卷,今并亡。其中所注《孟子注》,于《隋書·經(jīng)籍志》、《舊》、《新唐書》均曾載及。然有九卷、七卷之別。
綦毋俊
東漢上虞人,曾研究左氏《春秋》,安帝元初年間官交趾刺史、太仆。拔濟一郡,讓爵土之封。
綦毋潛
唐代詩人,字季通(約692-749),一說季進,荊州荊南(治今湖北省江陵)人。開元十四年(726年)登進士第,由宜壽尉入為集賢待制、校書郎,遷右拾遺、著作郎,終著作郎等。后以名位不達,掛冠歸隱江東。與張九齡、儲光羲、盧象、韋應(yīng)物為文友,與李頎、王維唱酬頗多。其詩善于描繪山林景色,是盛唐時期田園山水詩作者之一。著有詩一卷,作品有《春泛若耶溪》等。存詩26首。
綦毋懷文
北齊冶煉家,又作綦母懷文。官至信州刺史,講求道術(shù)。總結(jié)北方冶煉經(jīng)驗,以生熟鐵相澆,用牲畜溺脂浴淬,制成“宿鐵刀”,鋒利無比。這種“灌鋼”技術(shù),隋唐之際仍沿用。
[宗祠通用聯(lián)]
七言通用聯(lián)
治左氏而官刺史;
舉進士以擅詩名。
——佚名撰綦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上虞人綦毋俊,曾研究左氏《春秋》,安帝元初年間官交趾刺史。下聯(lián)典指唐代詩人綦毋潛,字孝通,荊南人,開元年間進士,歷官校書郎、宜壽尉、右拾遺、著作郎等。其詩多寫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境,表現(xiàn)出追慕隱逸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