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
-
旅姓來源
旅姓起源
①風俗通:周大夫子旅之后,漢有高祖功臣昌平侯旅卿,望出南安。 ②姓氏考略:一云,亞旅,官名,以官為氏。 ③路史:呂侯之后有旅氏。 ④千家姓:南安族。第一個淵源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之第十五世伯夷,屬于以國名為氏。炎帝神農氏之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賢人,佐帝掌四岳,曾輔佐大禹治水。由于功勞巨大,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并封他為呂侯,形成了呂氏部族。呂氏部族早年活動于甘肅、青海交界的山岳地區,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岳成為部落聯盟的山岳祭司,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呂侯之后分衍為呂氏、甫氏、旅氏、申氏,就是后稱的太岳,即四岳。其地在西周初期稱旅國,或稱西旅國,國民稱西旅氏。周武王姬發滅了商朝,安定天下,開通了西周王朝周圍諸國與外族的通道。當時位于西周王朝西方的旅國,向周王朝進貢了訓練好的獒犬。獒犬又兇猛又忠誠,幫著周武王外出游獵,很得周武王的歡喜。弟弟周召公姬奭怕周武王玩物喪志,便專門撰寫了一篇文章《旅獒》,勸誡周武王不要玩物喪志,要繼續修德慎行,重視賢能。周召公在《旅獒》一文中嚴肅地指出,“有德行的人不會輕慢戲弄他人。如果輕慢戲弄了官吏,他們便不會盡心,輕慢戲弄了百姓,他們便不會盡力,至于迷戀和沉溺于所喜好的或者新奇的事物,這不但耗費精力,而且會令人喪失志向。”周召公稱這樣的現象叫“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周召公還提醒周武王:“如果不注意小節,最終會害了大德,那就象要用土堆積一座九仞的高山,少了一筐土便會功虧一簣”。周召公所說的“簣”就是裝土的筐子,是說要建成一座九仞高的山,要一筐一筐地往上堆積沙石泥土,堆到差不多了,只要再加一筐土就能大功告成。可如果沒能堅持到底,只差最后一筐土沒加上去,那么這座九仞高的山就不算建成,就會前功盡棄、功敗垂成。
旅國之民有以國為姓氏者,稱旅氏。特別要指出的是,從旅氏中分衍出了中國最早的李氏。
注:
仞,古代計量單位,向上量算為“仞”。西周時期一仞為八尺,周尺的一尺合今市尺的七寸,即二十三厘米。周召公所說的九仞,即比喻為很高。在古代,“九”為大衍之數,極高、極大之意。衍數,為國教道學的修煉之關,“三”為入衍,修行有善;“五”為小衍,修煉有成;“七”為中衍,可御人災;“九”為大衍,能抗天難;“十三”為上衍,舉升為仙;“三十三”為覺衍,入天庭最高頂兜率宮,與玉帝齊階;“九十九”為極衍,與天同壽。可嘆的是古往今來,只有老子李耳一人修煉至三十三衍數,騎青牛入兜率。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大夫子旅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或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旅,周大夫子旅之后。”子旅,實際上為統管旅帥之官,是西周時期軍隊建制中的軍官,相當于今天的一個方面軍軍司令,官階甚高,受賜有鼎。旅,西周時期的軍制,以五百兵為一旅,設置旅帥統領。在典籍《周禮·夏官·司馬》中記載:“凡制軍……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在唐朝時期,折沖府衛士的編制有團,團下有旅,旅置旅帥,秩從八品上階;親王府的旅帥,則秩從七品下階。清朝太平天國時期仿周制于民政,將農村每五百家設為一旅,以旅帥為其行政長官,相當于今天的行政村村民委員會主任。子旅,就是掌管某一方面守邊、治安、作戰的數旅之長官,漢史中誤稱以為名字。
子旅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稱或名字為姓氏者,稱子旅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旅氏,世代相傳至今,在史籍《通志》中歸類為“以字為氏”,史稱旅氏正宗。由于古代“旅”字與“魯”字通假,因此亦有旅氏族人改稱魯氏,亦世代相傳至今。姬姓旅氏族人大多尊奉子旅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的旅人,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旅人,西周時期禁宮之中掌管割烹之事的官,就是負責御廚的官員。在典籍《儀禮·公食大夫禮》中記載:“雍人以俎人,呈于鼎南;旅人南面加匕于鼎,退。”在西周時期,旅人為雍人之屬,為旅食范圍。旅食,指入官而未受正祿之士,就是具有官的身份,而沒有封授實職者。
旅人,有終生未授實祿的,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稱別號為姓氏者,稱旅氏。
第四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的旅賁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旅賁氏,是西周時期的軍制官位,隸屬于周王朝夏官所轄。諸侯國也都有旅賁。旅賁,就是君王的侍從警衛的武士,在君王、諸侯外出時,旅賁氏掌執戈盾,夾護王車而行,左八人,右八人,車止則還要扶輪,防止車子亂溜。西漢時期,加設旅賁令,隸屬于衛尉。到南北朝末期的北周時期,旅賁大增,設有旅賁率,為君主親軍衛隊即禁軍機構的“六率”之一,分左、右旅賁率,執掌君主外出時的兩側護衛之責。
在旅賁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旅賁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旅氏、賁氏。
第五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的旅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旅師,師西周時期負責掌征粟稅的官員。在史籍《周禮·地官·旅師》中記載:“旅師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間粟,而用之以質劑濟民。”耡即鋤,野即遠郊。凡在井田從事生產者,一年之中出九天的稅,稱耡粟。凡民眾有地而不從事耕作者,先罰三天的稅,稱屋粟。閑民不務正業,罰收一天之稅,稱間粟。西周的這種稅收政策,在于鼓勵民間積極從事農業生產,也保障王室的食粟之源。
旅師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旅師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旅氏、師氏。
第六個淵源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莊王熊旅,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楚莊王熊旅(公元前?~前591年),又稱羋旅、熊侶,是楚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楚莊王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后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楚莊王初年,楚國發生貴族暴亂,鄰近的群蠻等也乘機騷擾。楚莊王平息亂事,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后,陳兵問鼎于周王朝城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著,楚莊王又破陳圍鄭,當晉國出兵救鄭國時,兩軍大戰于邲(今河南鄭州),晉軍敗績,史稱邲之戰。此后,魯、鄭、陳、宋等中原諸國先后歸附于楚國,楚莊王遂稱霸中原。
在楚莊王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旅氏、侶氏,世代相傳至今,亦稱旅氏正宗。羋姓旅氏族人大多尊奉楚莊王為得姓始祖。
第七個淵源
源于官稱,出自西周時期至戰國初期亞旅(上大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亞旅”之稱,源出典籍《詩·周頌·載芟》的記載:“侯主侯伯,侯亞侯旅。”毛傳曰:“亞,仲叔也;旅,子弟也。”亞旅,在周朝乃至戰國時期指周王朝與諸侯國的大夫。后專指上大夫,是上大夫的別稱。后民間亦用來泛指兄弟及眾子弟。大夫,官名。在先秦諸侯國中,國君之下有設卿、大夫、士三級,后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秦、漢以后,中央王朝要職中有御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時期,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以后廢黜。在隋、唐時期,以大夫為高級官階之稱號。清朝高級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官階則稱將軍。宋徽宗趙佶在其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重訂官階時,在醫官中別置“大夫”以下官階,故今仍沿稱醫生為大夫。明、清職事官不用大夫為官名。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上大夫之后裔子孫以先祖官稱別號為姓氏,稱亞旅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亞氏、旅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八個淵源
源于官稱,出自兩周時期官吏旅辟(下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旅辟,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屬于小宰即下士一類,即下大夫,專職掌管官員們的日常政務活動需求,隸屬于天官府司管轄,類似于如今政府職能部門中的后勤。這在典籍《周禮·天官·小宰》中有記載:“掌官府之征令,四曰旅,掌官常以治數。注:旅辟,下士也。”
在旅辟們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旅辟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旅氏,世代相傳至今。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阿瓦提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2℃
- 黃南州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8℃
- 沙灣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3℃
- 陽城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4/16℃
- 銀川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4℃
- 寧國市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雷陣雨,風向:北風,風力:<3級,氣溫:28/21℃
- 樂都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4級,氣溫:26/11℃
- 天山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東方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32/27℃
- 香港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