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
-
樓姓來源
樓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禹之后婁衢,屬于帝王賜改姓為氏。傳說,黃帝歷五世而生禹。大禹,姓姒,號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由于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修己)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舜帝便賜予禹姒姓。后來禹因治水有功,后受舜禪讓而稱帝。大禹逝世于公元前2213年,終年六十四歲。大禹之子姒啟打破了傳統的禪讓制度,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體系夏王朝。傳至大禹第十四世孫姒癸(姒履癸),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因此成湯起而反之,率領其他諸侯國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湯賜姒癸為“桀”,關在巢邑(今安徽巢湖)反省,因而史稱其為“夏桀”。在夏王朝覆滅時,夏桀之子姒仲和、姒仲禮兄弟倆避禍于會稽(今浙江紹興),以牧牛為生,因此改姓為婁氏。“婁”字古義為“系牛”,就是牧牛。到了周武王姬發滅商紂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追封歷代先帝后裔,因此尋訪到了大禹后代少康一支的第三十六世孫婁衢。據傳,當時周武王對婁衢說:“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遂改其姓為“樓”,并舉婁衢為諫議齊侯,公爵,封于杞邑(今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稱“東樓公”。自此,大禹后裔中的婁氏子孫一脈遂以“樓”為姓氏,稱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姒姓婁氏、樓氏族人同宗同源,皆尊奉大禹為得姓遠祖、姒仲和、姒仲禮為得姓先族、婁衢(東樓公)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趙姓,晉文公之大夫趙衰(公元前622年逝世)的兒子趙嬰被封在樓(今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此后趙嬰又稱樓嬰,而后人取樓為姓。由于趙氏是上古嬴姓的分支,所以這個起源是嬴姓的子譜系。它在2600年前從趙姓分支出來。
2008年為止,約有22萬人姓樓,是中國總人口的0.018%,使其成為中國第269最常見姓氏。樓姓人口的分布極為不均,主要在中國東部沿海的浙江省,隨后是上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江西省。早在宋朝(960年—1279年)時期,有約7萬人姓樓,而浙江已經有很大的樓姓人口。蒙古帝國入侵中國及元朝的短暫統治之后,截至明朝,樓姓人口下降到3萬2000人,仍然主要分部在浙江。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譙樓守,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譙樓,就是城樓,亦稱戍樓,負責職守城池、了望敵情、防御攻擊之敵的重要城池構筑體。一般地,在矩形建筑結構的城池中,譙樓建筑在各個城門正上方以及城墻四角;而在圓形建筑結構的城池中,譙樓則按八向分建,即東、東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東,各方位均建有譙樓,派重兵把守值崗。譙樓在一座城池中是極其重要的,負責職守譙樓的將領在防御軍隊中都是該城軍政長官的心腹親信,官職稱謂就是“譙樓守”,在漢朝時期,譙樓守的兵餉比同級別的其他軍官要高四成。
在譙樓守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稱譙樓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譙氏、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煩將,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樓煩將,西漢初期由漢高祖劉邦設置的官位,是為軍隊中專門以弓箭射擊進行遠距離攻擊、防御的部隊之指揮軍官,在作戰中,指揮官在戰車小樓上觀察敵情,發令射擊,因此稱“樓煩”。
在樓煩將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稱樓煩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下都尉,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樓下都尉,是三國時期孫吳國模仿漢朝時期的“榷酤”所設置的一種官位,屬于文職官吏,專職負責掌管典氽酤事,就是管理釀酒業,負責酒業銷售與稅收,并選取精釀保障王室貢與。
在樓下都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即稱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船將軍,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樓船將軍,是秦朝時期即有的官職,時稱“樓船令”;到了西漢武帝劉徹設置為“樓船將軍”,為列將軍之一,負責掌管、訓練水軍。著名的西漢主爵都尉楊仆就曾擔任樓船將軍,他曾于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奉命整理歷史上的軍事類圖書,根據當時掌握的圖書文獻將兵部圖書編輯為著名的《兵錄》,為我國最早的一部專科目錄,也是我國目錄學史上最早的一部目錄書,可惜早佚。后來,樓船將軍楊仆率軍在(公元前111年)擊滅南越國,接著又與中尉王溫舒合兵攻滅東越國,后與漢廷左將軍荀彘一起遠征朝鮮,因意見不和,為荀彘所縛。回來后,漢武帝討厭他倆臨敵互爭,殺荀彘,免楊仆為庶人。楊仆后在郁郁中病逝。到了三國時期,樓船將軍也稱水軍都督,在曹魏政權中樓船將軍的官秩為第五品。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的南梁、南陳、北齊,直至兩宋、元、明等朝代,皆保有此官職,元末明初時稱樓船指揮使,清朝時稱水師總督,今稱海軍司令。
在自秦朝起,歷朝歷代樓船將軍如屠睢、楊仆、段志、薛廣德、孫恩、臧質、袁顗、宋遙、牛進達、馮弘鐸、徐元、王仁達、楊崇保、耶律·多珍、廖永忠等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稱樓船氏、樓舟氏,后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舟氏、船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于地名,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貞部落,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世居于今遼寧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縣的蒙古族,源出蒙古族蒙郭勒津部,俗稱“蒙古貞”、“蒙古貞部落”,其地理位置位于遼寧省西北部,東與彰武、黑山、新民接壤;西與北票毗鄰;南與北寧、義縣相連;北靠內蒙古庫倫旗、奈曼旗。“蒙郭勒津”,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蒙古族部落,在史籍《蒙古秘史》中,就有關于“孛兒只吉歹蔑兒干娶忙豁勒真豁阿為妻”的記載,他是成吉思汗第十三代遠祖,早于成吉思汗三百九十年,忙豁勒真部落的美麗女子與孛兒只吉歹蔑兒結發,距今大約一千二百多年了。據史籍《蒙兀兒史記》的記載:孛兒只吉歹蔑兒干與忙豁勒真豁阿夫婦二人為得姓受氏之祖。成吉思汗家族的“黃金氏族”,以“孛兒只斤”、“博爾濟吉特”為姓,就是從孛兒只吉歹蔑兒干與忙豁勒真豁阿是得姓受氏開始的,其分支“蒙郭勒津”立于“黃金氏族”之林,被記載于《蒙古秘史》,并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其名稱延續至今,可見其確實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古老部落。“蒙古貞”一詞,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和廣義上是漢義“蒙古的”、“蒙古們”。在蒙古語中,人們將用于炒米的農作物糜子稱作“蒙古”,這說明蒙古貞部是最早從事農耕的一個蒙古族部落。在史籍《遼史》中稱篾兒乞有田禾記載:客里亦惕部首領脫里(即王汗)在年輕里曾在篾兒乞部做人質,被迫做搗米的苦役,從而要以知悉“蒙古貞”中的“蒙古”一詞來源于“糜子”,因此,可以認定“蒙古貞”即指“種糜子的人”。
在蒙古貞部落世居的今阜新市新民鎮,有一個非常古老的古城建筑叫“排山樓”,原來是元朝寧宗孛兒只斤·懿瞵質班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所建的大玄宮祖碑中的一部分。在明朝時期,以蒙古軍卒駐守該地為哨所,其中即有以駐地名稱為姓氏者,漢化即稱樓氏、宮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于國名,出自兩漢時期西域古國樓蘭,屬于以國名為氏。樓蘭,著名的兩漢時期西域國名。樓蘭國的都城就是著名的樓蘭城,故址在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如今,一千六百余年前樓蘭國早已消失,只留下幾處古城遺跡,位置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故道南岸七公里處。
在樓蘭王尉屠耆的后裔子孫中,多有內附中原留居者,以原國名為漢化姓氏,稱樓蘭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樓氏、蘭氏等,分別融入漢族、回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等民族中,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于羌族,出自古代東漢時期白馬羌豪族大家樓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世居于廣漢塞外(今四川綿陽北部與甘肅南部武都之間)的白馬羌首領樓登,率族人五千余戶內屬,漢光武帝劉秀非常高興,當即敕封樓登為歸義君長。
從此,白馬羌中的樓氏族人,取其族酋名稱的諧音漢字樓為姓氏,稱樓氏,逐漸漢化,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貴族蓋樓氏、賀樓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至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中有蓋樓氏、賀樓氏部落,為后來北魏王朝的中堅力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舉漢化改革政策,在這個過程中,蓋樓氏、賀樓氏兩族之民多改為漢姓樓氏、婁氏、蓋氏、賀氏等,后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大多以代郡為郡望,少數以洛陽為郡望。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鹽城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9℃
- 文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31/20℃
- 東方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32/27℃
- 阿圖什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7/13℃
- 保亭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7/25℃
- 哈巴河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6/5℃
- 喀什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6℃
- 定安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5/25℃
- 頭屯河區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1℃
- 哈密地區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