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查字典logo
當前位置:查字典>>百家姓>>連

  •  連姓來源
    連姓起源
    1 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于是形成連姓。
    2 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后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 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后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  連姓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秦代置郡,所在地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東的地區?!犊ね偌倚铡泛汀缎帐峡悸浴分杏杏涊d,連氏望出上黨郡。

    【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涼颼颼的,人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此外,連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瞻依堂”、“上黨堂”、“武功堂”等。 

  •  連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連姓望族居住于上黨(即今天的山西長治)。

    連姓在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臺灣位列百家姓第五十四位。連姓的歷史十分古老,先秦時期名登《左傳》的連稱,即為最顯著的例子。連稱,是當時齊國的大夫,曾經風云一時。他的事跡,《左傳》是這樣記述的:“襄公使稱與管至父戍蔡丘,瓜時而王,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遂作亂,弒襄公。”這位連稱,據說便是后世連姓的始祖。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便采認這個說法:“左傳齊大夫連稱之后。”根據這派考證,則連姓家族是發祥于現在的山東省境內,推算起來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不過,關于連姓的源流,過去的姓氏學者大多認為并非僅僅只有《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說的2000多年,而將之推溯到更為遙遠的上古時期,認為他們是陸終的第三子惠連所一脈傳留下來的。這派說法,《姓氏考略》一書最足以代表,該書指出:“出自陸終三子惠連之后。” 惠連,是陸終6個兒子當中的老三。陸終,則是祝融氏吳回之子。吳回,又是顓頊帝高陽氏的曾孫。高陽氏,則是黃帝的裔孫。像這樣一步一步地往上面推溯上去,則連氏家族的源遠流長和光榮家世,自是人所共睹,不在話下了。連氏家族的組織情形,實際上相當地復雜,除了上述源自惠連和連稱的兩支之外,另外至少還有三四支不同的組成分子。這種情形,只要參閱下列的文獻,相信便可以一目了然——《姓氏考略》:“又楚連尹、連敖,皆官名,連姓必有以官為氏者。望出上黨。又,鮮卑有連氏,《見漢書》”。《魏書官氏志》曰:“是連氏、太連氏,皆改連氏”。由此可見,連氏家族,至少是由五支不同的“人馬”所組成。一支源自上古的顓頊高陽氏。一支為齊國大夫連稱之后。一支來自楚國連尹、連敖等官職的后人。一支出于鮮卑族。一支則為通古斯族的后裔所改。像這樣復雜的組織情形,目前連姓人士要正確地找到自己的真正出處,恐怕就困難重重了。《姓氏考略》上所謂的連尹和連敖,都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官職之名。連尹,依照《左傳》的注疏,是一種射官,后來楚國的確有人以“連尹”兩個字為姓。譬如,在《通志氏族略》上就有一位叫作連尹襄老的楚國人。連敖,也是類似連尹的一種職位不甚高的官職,當年韓信亡楚歸漢時,就曾委屈地擔任過這種小官。“以官為氏”,是古人得姓的主要途徑之一。連氏家族之中有一部分是先秦時期連尹、連敖的后裔,雖然詳細的情形無可考,但卻是順理成章,十分可能的事。

  • 姓氏 大陸 臺灣 香港 澳門
    lián      
  • “連”姓女寶寶取名
    連萱瑤 連小頡 連幸霏 連鵑甲 連蕾績 連沅尊 連霈霈 連林士 連誓美 連豫煌 連譽會 連鐔芬 連詩申 連蕾吉 連斗泳 連由鞠 連格竹 連虹翠 連川堯 連鵑仰
    “連”姓男寶寶取名
    連史水 連省邏 連贛慷 連生諄 連生皎 連丕先 連川義 連齡丘 連譚璉 連社驤 連鼎洛 連羲專 連飆群 連滕體 連微煜 連崗釋 連銳卓 連歡付 連年璣 連鵬彬
  •  
     
      
     
         
      QQ頭像使用方法
    把鼠標放到上面的一個QQ頭像圖片上,點擊右鍵,選擇“圖片另存為”,把QQ頭像保存到桌面上,然后點擊QQ面板的“菜單”→“設置”→“個人設置”,這時就進入QQ的“個人設置”面板,然后在QQ頭像右邊點“更改”→選擇“本地上傳”→選擇你剛保存的頭像→最后點“確定”,這在你就擁有了超個性的QQ頭像了,趕快試試吧。
    只有QQ會員或QQ等級在16級以上的用戶才可以使用QQ自定義頭像!
     
     
  • 歷史名人

    1 連舜賓: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試舉沒有考中,于是便回家供養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后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2.連庶:字居錫,安州應山人。宋仁宗年間舉進士,調商水尉、壽春令。興學,尊禮秀民,以勸其俗;開瀕淮田千頃,縣大治。淮南王舊壘在山間,會大水,州守議取其甓為城,庶曰:“弓矢舞衣傳百世,藏于王府,非為必可用,蓋以古之物傳于今,尚有典刑也。”壘因是得存。以母老乞監陳州稅。嘗送客出北門,見日西風塵,而冠蓋憧憧不已,慨然有感,即日求分司歸。久之,翰林學士歐陽修、龍圖閣直學士祖無擇言庶文學行義,宜在臺閣。以知昆山縣,辭不行。累遷職方員外郎,卒。

    3.連總:(生卒年待考),字會川;閩縣人。著名唐朝文士。唐咸通年間進士,善于作賦,為文學家溫庭筠所稱道。

    4.連南夫(1085~1143年),字鵬舉,應山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徽猷閣侍制,擢顯謨閣學士、知建康府、加兵部尚書銜、兼太平洲廣德軍制置使,知信州、泉州,進寶文閣學士、知廣州、遷廣東經略安撫使,紹興九年(1139年),因得罪權相秦檜,被謫知泉州,后隱于龍溪縣十一都秀山(今龍海市榜山鎮翠林村西)之麓,紹興十三年(1143年)卒,謚忠肅,贈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葬于秀山,后人因此把南夫隱居處稱“連厝”,把葬地稱“連山”、“尚書尖”、“尚書峰”,把連南夫的后裔稱“連山氏”。

    5.連久道:(生卒年待考),字可久。著名宋朝詩人、道士。十二歲就能作詩。父親帶他見當地名士熊曲骸,他作了《漁父詞》,熊曲肱也寫詩相贈,又說:“這個孩子在富貴中留不住。”后來,連久道果然做了羽衣道士,穿著鳥羽做的衣服,如神仙一樣飛翔,來往于西山之間。

    6.連礦:字佰金,號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間進士選翰林院,曾任戶部主事、山西道監察御史、敕命進階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參政、湖廣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總督漕運兼總河加戶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聲顯赫。

    7.連闊如:原名華連壽,號發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谷諔馉幈l仲三。筆名云游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杰恩學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并開展廣告業務。曾應尚小云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班主任委員。創立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隊大隊長。歸國后多次到北京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科學院講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8.連橫:是江都(福建)連氏的第十世孫,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過臺灣,在臺南寧南坊兵馬營一帶安居樂業,后代枝繁葉茂,名人輩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稱連橫家族。生于1878年的連橫,著有《臺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大陸詩草》等著作。其中,《臺灣通史》一書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大陸、臺灣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發臺灣的歷史,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連橫的夫人在后序中說:“臺自開辟以來,三百余載,無人能為此書。”章太炎讀《臺灣通史》后稱贊連橫“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臺灣詞典》則從語言方面論證了臺灣與大陸的血脈關系,提出臺灣“語言多沿漳泉。”在連橫的一生中,始終對故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后五次返回祖國大陸求學、工作、旅游。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后來病逝于滬。

    9.連戰:連橫之孫。于1936年出生于祖國大陸,1945年隨父返臺,后步入政界?,F為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10.連城珍(1871~1937),清末最后一科秀才,能書善畫,擅長醫學,重編《石碼鎮志》,長于畫梅花,因號梅仙,其畫流傳遠及日本、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

    11.連瀛洲:連瀛洲10歲時父母相繼去世,后輟學到香港的小雜貨店當學徒,1919年移居新加坡。1928年他與友人創立華興公司,經營進出口貿易兼船務代理,事業穩步發展。1949年連瀛洲與數名馬來西亞華商成立華聯銀行,進入金融業,2001年華聯銀行與大華銀行合并,躋身新加坡第一大銀行,大華銀行集團。

    此外,連姓名人還有:宋仁宗慶歷年間,有連庶、連庠兄弟,深得歐陽修的器重;紹光年間的連希覺,曾在英州為地方筑堤引水灌田;宋寧宗寧元年產的連三益,歷知沙縣、廣州、紹興,任滿離去,老百姓皆遮道挽留。至于明代,入仕的連姓之人也有不少。如明在祖時的名御史連均;英宗正統年間的福建按察副使連鏞;憲宗成化年間的御史連盛;神宗萬歷年間的廣西按察副使連繼芬;思宗崇禎年間出知靈州的連宗度,等等,都為造福百姓,做過一些好事。在上述連氏良吏名臣之中,宋代的連庶、連庠兄弟是湖北應山人,連三益是福建安溪人,明代的連均、連鏞都是江蘇建安人,連盛是河北永年人,連繼芬是福建龍巖人。這些充分說明,明清時期,連姓人已遍布大江南北。

    〖連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連陂存愛;

    賦筆見稱。

    ——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連氏宗祠通用堂中聯。

    羽衣得道;

    麗賦著名。

    上聯典指宋代人連久道,字可久,十二歲就能作詩。父親帶他見當地名士熊曲骸,他作了《漁父詞》。熊曲肱也寫詩相贈,又說:“這個孩子在富貴中留不住。”后來果然做了羽衣(道士,穿鳥羽做的衣服,意思是如神仙一樣飛翔),來往于西山。下聯典指唐代閩縣人連總,字會川,咸通年間進士,善于作賦,為文學家溫庭筠所稱道。

    勛嘉葵戍;

    澤被鄉鄰。

    ——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齊王大夫連稱,為將軍,奉襄公之命他和管至父戍守葵丘,瓜熟時去,約定第二年瓜熟時派人替換。一年后,襄公違約。連稱、管至父聯合襄公的堂弟無知殺了襄公。下聯典指宋代應山人連舜賓,字輔之,家中富裕,常常資助鄉鄰。在家里教他兩個兒子庶、庠讀書,說:“這就是我的資產。”他死后,遠近鄉鄰都前去哭吊。

    勛嘉葵戍;

    孝踵丁蘭。

    ——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齊王大夫連稱(見上)。下聯典指宋·連世瑜,事母至孝,母死,刻像奉之益恭。

    〖連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瞻崇祖德恢先業;

    依賴宗功啟后人。

    ——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閩南地區連氏宗祠“瞻依堂”通用堂聯。聯以鶴頂格嵌“瞻依”堂名。

    國士升華光世德;

    惟思懋建永昌宗。

    ——清·連日春撰福建省長泰縣江都村連氏宗祠“瞻依堂”聯

    此聯為清代連氏裔孫、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科臺灣府舉人連日春所撰。后來,江都和開臺連氏家族共同將它作為子孫昭穆,從十二世啟用,歷代相沿。

    〖連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源頭由和睦,和睦千秋;

    匾額樹瞻依,瞻依百世。

    ——佚名撰福建省長泰縣枋洋鎮江都村江都寨連氏祖祠“瞻依堂”堂聯

    長泰縣枋洋鎮江都村,有一座修建于明代的古石寨——江都寨,如今還住著30多戶連氏人家。寨內有一座名叫“瞻依堂”的連氏祖祠。據連氏族譜記載,唐開成元年(836年),連謀自騖州入福建開基,成為連氏入閩始祖。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連謀的十世孫連法進之子連壘,從龍巖漳平縣入長泰開基。在江都社小山丘上的一塊風向適宜,陽光充足,形似雞籠的蒲姜地上披荊斬棘,建搭草舍,并修建了高一丈四尺厚實堅固的石墻。從此,他們筑寨而居,創家立業,繁衍生息,逐漸興旺發達起來。后來,連氏族人在寨中選擇一塊風水保地修建了這座祖祠,以示紀念。連氏先輩把祖祠命為“瞻依堂”,堂名瞻依,謂望兒孫登斯堂而興瞻仰仗寨之情,毋忘先人創業維艱;聯嵌“和睦”,語意雙關,勉后人見此聯而銘記始祖故里,永保骨肉深情。同時也表達了對離寨外出的連氏子孫深切的寄望和依依的眷念。在江都連氏族譜上,清楚地記載著三世祖連時沖往臺灣,在臺南小腳腿創業開基,第十世孫連繩巍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去臺灣等記錄。此后,于長泰江都定居的連時崇的后裔,又有不少人陸續遷往臺灣定居。

    習射攻書,繼武繼文承祖澤;

    筑陂奉像,盡忠盡孝衍孫枝。

    ——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阜陽市連氏宗祠聯。上聯“習射”,指清代當地人連際成,雍正年間武舉;“攻書”,指清代當地人連斗山,字叔度,乾隆年間文舉,著有《周易辨畫》。下聯“筑陂”,指宋代英州知州連希覺,筑陂引水灌田,百姓受益,人稱“連陂”;“奉像”,指宋代樂清人連世瑜,與妻子方氏對母親極孝,母親死后,刻像侍奉,更加恭敬。

    父為作,子為述,由上掌而連江都,源頭初無二脈;

    祖有功,宗有德,自大田而開長泰,宗派唯有一家。

    ——佚名撰連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閩南地區連氏宗祠通用堂聯。

    附《臺灣連氏》

    連姓是臺灣第五十四大姓,遍及臺灣的每一個縣市。連姓也是從福建傳入。自唐代以后,連氏在福建已是大姓,在唐咸通年間,福建閩縣就出了名人連總。五代時期,一位名叫連重溫的人就曾在福建政壇叱咤風云一時。

    臺灣的連姓以臺北最盛,臺南次之,苗栗居第三。據考證,福建安溪人連良,是大陸連氏遷臺的開基始祖。他于清康熙年間移臺,入居今臺北縣淡水鎮水確里,開基立業。從此之后,自福建遷臺的連姓人氏逐漸增加,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一大名姓。連氏家族的連雅堂是臺灣連姓最知名、最有影響的代表。

    連戰的祖父連橫,原名允斌,字雅堂,號劍花,光緒四年(1878年)正月16日出生于臺南。連家是臺南望族,連雅堂是連家在臺灣的第七世代。

    連氏家族的祖籍在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其六世祖“興位”,于清康熙年間移居臺南府的馬兵營,世代經商,數代之間,家業迭有興衰。清道光、咸豐年間,從連雅堂祖父連長瑞時起,家業又漸興旺。

    連長瑞這一代,連家除有園圃外,并在漳州府城坊橋頭開一家“芳蘭號”煙鋪,販賣鴉片,收入甚豐。

    光緒十九年(1893年),連家開始經營樟腦煉制,進行外銷,每年達數萬擔,獲利數十萬金,為當時富豪之一。

    1895年,日本侵占臺灣后,連家的“芳蘭號”煙鋪及水田被日本人征收,連氏家族遷臺六代經營所得,就此毀于一旦,家業開始衰落。

    連得政生有四子,雅堂是老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連雅堂赴大陸知名的上海圣約翰大學攻讀俄文。不久,奉母命回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日本人在臺南創辦《臺澎日報》,聘連雅堂負責漢文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赴福州參加鄉試。次年10月,再回《臺澎日報》社。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連雅堂不滿時政,攜眷赴廈門,與友人合作創辦《福建日日新日報》,開始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有所往來。 1906年,孫中山抵達新加坡成立中國同盟會分會,曾派人前往廈門與連雅堂聯系,研商將該報改為同盟會機關報,結果被清政府封館???。

    隨后,連雅堂一度在上海華僑聯合會擔任編輯工作。該會由孫中山設立,是同盟會在上海的聯絡點。連雅堂在此期間結識了革命黨人張繼與章炳麟等人,并經張介紹加入中華革命黨(國民黨前身)。

    1914年,連雅堂寓居北京,同年又回臺灣在《臺南新報》社主持漢文部。連雅堂于1919年全家再次遷到臺北大稻埕,并任華南銀行秘書,進入金融界。同年16歲的兒子連震東赴日本上學。1923年,他在臺創辦《臺灣詩薈月刊》。

    1926年,連雅堂全家再回大陸,居住在杭州西湖。次年,大陸內亂再起,連雅堂又遷回臺灣,在臺中參加林獻堂先生主持的暑期漢文教學班。

    1928年,為抗議日本人禁止臺灣省人使用閩南語,連雅堂又與朋友合作,在今臺北延平北路創辦“雅堂書局”,只賣漢文書,不賣日文書,頗有民族氣節,但效益不佳,經營慘淡,1929年結束書店經營。

    或因戰禍或因經濟因素,連雅堂不斷在海峽兩岸奔波,事業無大成,經濟狀況也一直未能好轉,可以說是窮困潦倒的書生。1933年,他又遷回上海居住。

    然而,到了后半生,連雅堂埋頭書房,嘔心瀝血,撰寫《臺灣通史》,給世人留下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這本書在臺灣文獻史的地位甚高,上溯隋朝,下至甲午,涉及近千余年之史事,凡88篇,于1921年正式出版。連雅堂也因此而成為臺灣的一代名儒。臺灣著名學者林衡道稱贊他是“日本統治臺灣51年中,臺灣文化界第一人”。

    連雅堂寫《臺灣通史》也與他父親的影響有關。13歲時,父親連得政買了一套《臺灣府志》送給兒子,并告訴他:“你是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這對從小受過良好教育的連雅堂而言有著重要影響。

    此外,連雅堂還陸續完成《讀墨十說》、《臺灣贅談》、《中國文字學上之古代社會》等書稿。

    連雅堂盡管奔波海峽兩岸,從事新聞與文化工作,并有巨著問世,但在當時并未受到太大重視,因而連家在他這一輩并無顯赫地位,家境也不甚好,被他的好友、臺灣大學教授楊云萍稱為“沒落地主之后”。1936年6月28日上午10時,連雅堂因肝癌病逝于上海,享年59歲。 

    現代人氣名人
    連奕名 連   晉 連   凱 連靜文 連   釋
    近代人氣名人
    連家創 連震東 連培生 連銅淑 連   貫 連闊如 連家瑤 連忠靜 連   尹
    古代人氣名人
    連文鳳 連   鑲

字母為l的姓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宁县| 安乡县| 包头市| 新晃| 合阳县| 大同县| 德昌县| 晋城| 含山县| 阿拉善盟| 西贡区| 绿春县| 瑞昌市| 凌海市| 凤城市| 城口县| 宜章县| 苏尼特左旗| 定西市| 沙湾县| 凌云县| 手机| 那曲县| 安阳市| 独山县| 阿拉善盟| 新竹市| 马关县| 深州市| 斗六市| 民丰县| 淅川县| 齐河县| 怀来县| 岑溪市| 天气| 汾阳市| 南木林县| 枞阳县| 南华县| 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