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
-
勵姓來源
勵姓起源
姚江勵氏宗譜十二卷光緒十二年(1886)思綏堂木活字本。勵文輝等纂修。書名據版心、封面題。八冊。始祖釋褐公諱裳,號樂閑,為宣州通判,丁母憂,制滿起復時秦檜欲殺趙鼎、李光、胡銓三人。有江西運判張常先箋注前帥張宗元與張浚詩,言于朝,其詞連逮者數十家,將誣以不軌而盡去之,公亦與焉。獄成,幸天理昭然,檜病不能書,獲免于難。
公遂致仕,攜家渡淮,往弟袞任所,是時袞為余姚縣丞,二公見姚邑風俗之美、山川之秀,遂卜居焉。傳至十三世悅公號梅隱由從山遷居梅川鄉。是為梅川始祖。卷一譜序、凡例約言、藏譜名次、匯存舊序、誥敕、歷代像贊、名人傳略、祠記、議單;卷二淵源圖;卷三至十二世系等。藏:千乘樓(缺卷6、7,存六冊) 481.姚江勵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十六年(1927)思綏堂木活字本。勵麟山等纂修。書名據版心、封面題。十二冊。參見勵文輝修本條目。是譜與參見譜大同,惟世系稍增。“好人”勵順良先生即出于是族。藏:千乘樓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商王太庚給一姬姓英雄的賜姓,屬于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傳說,在商朝時期,"勵"表示有極其厲害的力氣。當年,有一位上得山擒猛虎,下得山捆蛟龍的姬姓的男子,因其勇力過人,十分厲害,被商王太庚子辯(公元前1547~前1523年在位,待考)賜姓為勵氏。
百家姓中的一支那時候,人們最看重的就是勇猛和大力,得到這樣的賜姓,也足以榮耀一時了,于是"勵"這個姓氏就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姜姓,出自姜子牙的后代齊國君主齊厲公,屬于原以帝王謚號為氏,后又以帝王賜改姓為氏。姜子牙的后代子孫世襲齊國,到西周晚期,齊國君主為姜無忌(公元前824~前804年在位)。按史書記載,姜無忌執政有二十來年,在位期間昏憒暴虐,齊國人皆痛恨之,忍無可忍之下聯絡齊胡公姜靜之五子殺死了姜無忌,齊胡公的五個兒子亦皆戰死,之后齊國人擁立姜無忌之子姜赤即位,是為齊文公。齊文公即位后,馬上把參與殺父的七十余人全部處死了。姜無忌逝世后,周王室賜其謚號為"厲",以表其"昏憒暴虐",因此史稱"齊厲公",在他的后裔子孫中,有以王父謚號為姓氏者,稱厲氏,世代相傳至今。
據家譜文獻《厲氏族譜》傳說,到了清朝初期,有個刑部侍郎叫厲杜訥,源出姜姓厲氏的"河北靜海"(今天津靜海)一支,而康熙大帝嫌其"厲"字不吉,便將其改賜為"勵"氏,從此河北靜海的厲氏一族改為勵氏,形成了一時的"厲改勵"風潮,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時期古厲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商王朝時期有一個小諸侯封國,叫作厲國,故址在義陽(今河南南陽)厲鄉,其國后來被周武王姬發所滅。原厲國王族以及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厲氏,世代相傳至今。
其中的一些厲氏族人后來有在清王朝康熙、乾隆大帝時期的改姓風潮中,隨傳說中的河北靜海(今天津靜海)的"厲改勵"過程改為勵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于改姓,出自帝王賜姓為氏。三國時期,東吳的孫秀背叛國家投奔東晉,孫吳國君主孫皓大怒,改孫秀的姓氏為"厲",不準他的支裔子孫再姓孫氏。唐朝時期,唐玄宗李隆基改新興王李晉一族姓氏為"厲",意在貶責。在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推翻武則天之后,稱帝前,唐宗室新興王李晉與太平公主合謀叛亂,李隆基搶先出手,李晉與太平公主事敗被誅。李隆基即位為唐玄宗,追改李晉、太平公主一族人皆為厲氏,不準其后代子孫再為李氏。
這些厲氏族人后來有在清王朝康熙、乾隆大帝時期的改姓風潮中,隨傳說中的河北靜海(今天津靜海)的"厲改勵"過程改為勵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折疊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古賴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兩周時期,賴國有兩個:
第一個賴國位置在隨棗走廊,即今湖北隨州東北部。此賴國可能源于商朝末期的賴國,子爵,是商末周初河南鹿邑縣之厲國所遷。
第二個賴國則位于河南省息縣包信鎮一帶,或稱在今河南省陸邑縣一帶,是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后,封其第十九弟姬叔穎的姬姓國,伯爵,姬叔穎因稱"賴伯"。在史籍《春秋·僖公十五年》中記載,周襄王姬鄭七年(齊桓公姜小白四十一年,曹共公姬襄八年,楚成王羋頵二十七年,公元前645年),中原諸侯聯合起來抗楚救徐,當時齊、曹二國的軍隊首先共同討伐早已投靠楚國的賴國。次年,齊國又一次出兵討伐賴國,但兩次均未攻克賴國。可見,在春秋中期賴國是依附于楚國的小諸侯國,且擁有不弱的軍事實力,能抵抗中原大國齊國與曹國的攻擊。
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諸侯"弭兵之會"以后,楚國與中原諸夏關系稍緩,而吳國卻成為了楚國的主要敵人,且楚國多次敗于吳國,因此賴國的立場開始搖擺不定,有投靠晉國之意。于是,據史籍《左傳·昭公四年》的記載:到了周景王姬貴七年(楚靈王羋圍(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楚靈王親自率兵滅了賴國,當時賴國的君主賴子"面縛銜壁",到楚軍面前請罪,楚靈王后來遷賴國貴族于鄢(今河南鄢陵)。此后,賴國便從歷史上消失了。但史書上所記載的被楚國所滅之賴國,君主為"賴子",而不是"賴伯",這顯然就有了岐義:賴伯是三等爵,因此姬姓賴國應是三等諸侯國,而賴子是四等爵,史書記載的被楚所滅之賴國是四等諸侯國,這二者之間還是大不相同的。那么楚靈王滅的到底是哪一個賴國,是位于隨棗走廊的賴國,還是位于包信的賴國,史焉不詳,還有待進一步考證。"賴",春秋、戰國時期也作"厲",古代這二字同音通假,因此賴國也稱厲國。
賴國(厲國)滅亡之后,其國貴族以及國人中,多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賴氏、或厲氏,其厲氏族人后有人在姓氏字上添加"力"偏旁,改稱勵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東漢時期義陽侯勵溫,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勵溫,匈奴人,本名為呼速累烏·厲溫敦,原為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屬下的左大將之一。"呼速累",亦稱呼揭王,是"五單于時代"比呼韓邪單于早一輩的另一匈奴老單于,漢宣帝劉珣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起在位一年,他與呼韓邪單于關系很好,曾勸說呼韓邪單于南靠漢朝。呼速累烏·厲溫敦出自呼速累單于部下,以"呼速累"為姓氏前綴,以表示尊重前主。當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南北匈奴分裂,各部族相爭相殘以至大亂,呼速累烏·厲溫敦見匈奴自亂,便率其眾數萬人南奔降漢,漢宣帝敕封呼速累烏·厲溫敦為義陽侯,封其兒子呼速累烏·厲屈(也是左大將之一)為新城侯。呼速累烏·厲溫敦率數萬人馬先行歸附西漢王朝,也是促使南匈奴單于向漢朝靠攏的主要原因之一,功大莫焉。因此,在史籍《漢書·功臣表》中即記載有匈奴人烏·厲溫敦"降封義陽侯",有的歷史文獻稱其被封為"美陽侯",實為同爵。
在呼速累烏·厲溫敦率部歸降東漢王朝之后,自已改漢名為勵溫,真正的全名是"烏勵溫"。在其后裔子孫中,除了改姓為烏氏者以外,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漢化為勵氏,后來其烏氏、勵氏族人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托克遜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2/18℃
- 永靖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9/17℃
- 和碩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9℃
- 武都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30/20℃
- 芮城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6℃
- 沙雅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10℃
- 海南州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21/8℃
- 循化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4-5級轉3-4級,氣溫:27/13℃
- 果洛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0/0℃
- 尉犁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5℃